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据美国微生物学会会讯(ASM News)1990年12期载文介绍,最近美国对监管生物技术的几个高级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布什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的官员宣布:由生物技术研究分委员会(BRS)取代存在了五年的生物技术科学协调委员会(BSCC)。  相似文献   
22.
不同密度柚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密度柚木人工林对林下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柚木人工林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揭阳14~16年生不同林分密度(650、900、1 050、1 200和1 450 株·hm-2)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植被的种名、株数、高度及盖度等,并采集0~20和20~40 cm土样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来评价不同林分密度下柚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柚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盖度整体表现出降低趋势,草本优势物种由阳生性到中生性,逐渐向阴生性的过渡,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同密度下,表层土土壤理化性质优于下层土,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土壤理化性质整体呈现出先改善后退化的变化过程,不同林分密度间柚木人工林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速效K、速效P、全P、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等指标差异性显著(P<0.05);基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柚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是:1 050 株·hm-2(4.82)、900 株·hm-2(1.58)、650 株·hm-2(-1.30)、1 200 株·hm-2(-1.81)、1 450 株·hm-2(-3.29)。因此,说明适宜的林分密度(1 050 株·hm-2)有利于保持较好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在柚木人工林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林分的密度。  相似文献   
23.
孙红阳  王庆成 《植物研究》2015,35(4):590-596
对五常凤凰山林场皆伐迹地上45年生不同起源(人工更新、人天混更新、天然更新)形成的次生阔叶林、落叶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和人工更新土壤碳输入和输出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起源对林分土壤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起源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次生阔叶林居中,且与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起源林分叶凋落物总量表现出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且次生阔叶林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3)3种起源林分凋落物分解速率顺序为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4)不同起源林分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均以次生阔叶林最高,落叶松人工林最低;(5)不同起源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易氧化碳(ROC)6~10月平均值表现出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落叶松纯林,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则为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6)不同起源林分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3种土壤活性碳的相关性均显著(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ROC和WS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分析土壤碳收支过程表明,人天混更新更利于土壤碳的周转和贮存。  相似文献   
24.
湿地松林分结构调整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1 a湿地松纯林为对照,研究了间伐后补植阔叶树(间伐补阔,补植枫香)对不同年限(3、6、9 a)湿地松林分和21 a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补阔后,6和9 a湿地松林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比21 a湿地松纯林显著增高;21 a湿地松×枫香混交林的土壤各活性碳组分含量显著高于3、6、9 a湿地松林分,其DOC、ROC和MBC含量分别比21 a湿地松纯林增加113.1%、53.3%和54.6%.说明间伐补阔结构调整是改善人工湿地松纯林土壤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及评价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对实验性肠菌群失调症的纠正作用。方法 :1)制备复合益生菌制剂“海生元” ;2 )制备SPF·BALB/c小鼠肠菌群失调症模型 ;3)观察“海生元”对模型小鼠 (复方制剂 )组灌胃治疗效果 ;设自然恢复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安慰组 ) ;动态比较疗后第 2、4、6天各组腹泻症状恢复情况和肠菌群定量分析。结果 :1)小鼠肠菌群失调症造模效果分析 :氨苄青霉素造模前 ,10 0 %小鼠为正常大便 (无腹泻 ) ;造模第 3天 ,6 0 %为重度 (Ⅲ度 )腹泻 ,4 0 %为中度 (Ⅱ度 ) ,即 10 0 %模型小鼠出现中、重度腹泻 ,表明造模成功。此外 ,模型小鼠肠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未检出 ,肠杆、肠球、类杆菌数量大大低于正常小鼠 (P <0 0 1)证实出现了菌群失调症。 2 )各组腹泻恢复情况 :疗前各组均为中、重度腹泻。疗后第 2天 ,复方制剂组Ⅱ~Ⅲ度腹泻降至 4 7% ,而自然恢复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 99%和93% ;疗后第 4天 ,复方制剂组Ⅱ~Ⅲ度仅 16 % ,两个对照组则分别为 6 5 %和 5 7% ;疗后第 6天 ,复方制剂组完全正常者为 89% ,而两对照组分别为 2 1%。 3)各组肠菌群动态定量分析 :自然恢复和生理盐水两个对照组 ,造模后第 2、4、6天五种肠道正常生理菌数量逐渐递升 ,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小鼠  相似文献   
26.
对栾树-茶(Koelreuteria paniculata—Camellia sinensis)、香樟-茶(Cinnamomum camphora—Camellia sinensis)和枫香-茶(Liquidambar formosana—Camellia sinensis)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及茶[Camellia sinensis(L.)O.Ktze.]的光合特征参数日变化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均在12:00达到最高值;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日变化趋势,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最低值;各环境因子在全天不同时刻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3种林-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其中枫香-茶复合林分中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0.80μmol&#183;m^-1&#183;s^-1);茶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均在每日的早、晚较低,并在10:00达到最高;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整体呈“W”型曲线,每日的早、晚较高,在10:00最低,其中栾树-茶复合林分中茶的胞间CO2浓度的日均值最高;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在3种林-茶复合林分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差异不显著。除气温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与茶的胞间CO2浓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环境因子与茶的净光合速率以及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枫香-茶复合林分可改善茶的生长环境,促进茶生长,适合在安徽芜湖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讨透视图像亮度自动控制应用的三种剂量率调整方法。方法自动调整毫安值、自动调整仟伏值、自动调整毫安和仟伏值。结果有助于保持最佳透视图像成像质量,提高临床诊断效率。结论采用自动仟伏调整和自动毫安、仟伏调整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讨论假性近视眼青少年的饮食结构调整,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牡丹江医学院诊治的300例假性近视眼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以右眼为观察对象。观察组患者给予饮食结构调整、对照组患者给予益气健脾汤调整,对比2组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情况。 结果:经过饮食调整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视力调节明显。饮食调整3个月后,2组患者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近视屈光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调整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和近视屈光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调整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和近视屈光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假性近视眼青少年患者给予饮食结构调整,不仅可帮助青少年及时矫正视力,同时可避免视力再次出现假性近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饮食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9.
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与固碳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生物碳储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为研究对象, 通过外业样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林分尺度对林分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计量, 分析了林分生物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 并对林分年固碳能力与碳汇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小兴安岭不同林型从幼龄林到成熟林的乔木层碳密度增长速率为: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云冷杉(Picea-Abies)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 红松林31.4、74.7、118.4和130.2 t·hm-2; 兴安落叶松林28.9、44.3、74.2和113.3 t·hm-2; 樟子松林22.8、52.0、71.1和92.6 t·hm-2; 云冷杉林23.1、44.1、77.6和130.3 t·hm-2; 白桦林18.8、35.3、66.6和88.5 t·hm-2; 蒙古栎林25.0、20.0、47.5和68.9 t·hm-2; 山杨林19.8、28.7、43.7和76.6 t·hm-2。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在幼龄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 其他林型在成熟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的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均随林龄增长而增加, 但不同林型的碳汇功能存在差异, 同一林型不同林龄的生物量碳密度增幅差异也较大。林分年固碳量在0.4-2.8 t·hm-2之间, 碳汇能力较强、碳汇潜力较大。尤其是小兴安岭目前林分质量较差, 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的比重较大, 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该研究集成高分辨率无人机(UAV)影像和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估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林分基本特征变量。首先, 基于LiDAR点云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构建林下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然后利用UAV影像对序列构建植被冠层上层三维点云, 并借助DEM进行高度信息归一化, 提取高度和冠层点云密度相关的特征变量; 最后, 构建预测模型并估算Lorey’s高、林分密度、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结果表明: 联合提取的特征变量与Lorey’s高的敏感性最高, 蓄积量次之, 林分密度和胸高断面积最低; 利用UAV灵活快速的手段获取森林冠层信息, 辅以高精度LiDAR数据获取的地形信息, 两者互补实现一种可重复的快速、廉价和灵活的林分特征的反演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