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9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62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阐明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的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对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佛坪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分布的巴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以及存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海拔2350、2500和2700 m,巴山冷杉种群都表现为衰退型,种群个体主要聚集在中龄级,幼龄级的个体都极度缺乏。在各海拔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中,死亡量(dx)、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都为负值,反映了种群幼龄个体的缺乏程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幼龄级个体数量增加而大龄级个体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巴山冷杉种群个体存活量最多的年龄级和出现最大死亡率的年龄级都随着海拔的降低而依次后推。随着海拔的升高,巴山冷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类型过渡为聚集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992.
环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动态模拟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斑头雁是青海湖候鸟中的优势种之一,其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对青海湖的保护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STELLA图形化建模软件,从动力学出发,构建了青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前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的观测研究结果,设置了班头雁的交配、产卵、孵卵、育幼、迁入、迁出、死亡等过程的模型参数。根据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时间,设置以年为模拟单位,选取1/7为模拟步长,对未来25年的青海湖斑头雁种群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并进行了灾害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未来青海湖斑头雁的最大种群数量,将在20 000余只的饱和数量之内变化。2006—2008年斑头雁观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可信,其方法对青海湖的其他鸟类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小麦间作豌豆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索麦田物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和2∶8比例行间作(分别记作2-2间作、2-4间作、2-6间作和2-8间作)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 同时分析了麦田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小麦与豌豆间作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平方根转换)极显著低于单作田(P<0.01),其中小麦单作(77.38)>2-2间作(68.62)>2-4间作(68.51)>2-8间作(65.19)>2-6间作(64.94)。尽管不同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主要天敌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间作处理的优势天敌瓢虫类和蚜茧蜂类均有较高的种群密度,天敌群落的丰富度明显提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均匀度下降。总之,小麦间作豌豆不仅有效降低了麦长管蚜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94.
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种群的过冷却点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军  李传仁 《昆虫知识》2009,46(6):898-900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2个地理种群(湖北荆州种群和河南郑州种群)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荆州种群1日龄和5日龄成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6.519℃和-21.646℃,而郑州种群1日龄和5日龄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7.329℃和-21.617℃。2个地理种群的过冷却点没有明显差异,但同一地理种群1日龄和5日龄成虫间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5.
温度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索饲养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最适温度,了解其对高温的耐受性,组建了异色瓢虫在15,20,25,30和35℃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65.5d),而30℃时仅为22.4d,20℃和25℃时分别为39.0d和23.0d。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8.2,11.6和8.5℃,有效积温分别为41.1,225.6,81.6,432.6日.度。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15℃时最长,为77.7d,在30℃下最短,为36.3d;单雌产卵量在25℃时最高,平均为2193.0粒,15℃时最低,为626.0粒。在25℃下,异色瓢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力均较高,分别为916.7和0.15,表明25℃是异色瓢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996.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本课题的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探究问题、设计和评价实验能力,建构实验研究的一般体系,而且在对本探究课题的结果分析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和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97.
金斑喙凤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论了国内外对金斑喙凤蝶Teinoplpus aureus Mell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蝶在研究报导中存在该虫的生活史研究、如何确定该虫的寄主植物、依据雄蝶的飞翔状况是否能确定其已交配、猜测要符合昆虫学知识和认真查阅参考文献5个常识问题,以提高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金斑喙凤蝶属高海拨自然林中的树冠昆虫,不容易深入研究,因而对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了解甚少.面对研究巾遇到这一难题,必须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突破该蝶饲养技术的难关,获得足够多的个体后,才能运用生命表方法进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最终通过保护和人为增殖的手段,达到可持续性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8.
王传华  杨莹  李俊清 《植物学报》2009,44(6):710-717
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 枫香(Liquidamb ar formasana)林是该地区的重要森林植被类型, 对于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枫香实生和萌芽更新对枫香种群维持的作用,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枫香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混交林枫香种群的天然更新方式, 并采用不同年代伐桩构建的时间序列研究了枫香伐桩的萌芽更新规律。结果表明: (1) 该地区的枫香种群由实生和萌芽更新植株组成, 但二者的比例在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和枫香林间存在明显差异; (2) 萌芽更新可以划分为幼苗萌芽和伐桩萌芽更新2类, 其中幼苗萌芽更新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伐桩萌芽更新是对人类砍伐的适应; (3) 枫香伐桩萌芽更新存在明显的自疏现象, 并最终形成1-2杆的萌代主; 与实生幼苗相比,伐桩萌条具有生长迅速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 枫香的实生和萌芽更新共同维持了该地区枫香种群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9.
四川邛海湖湿地鸟类种群多样性及邛海湖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定点取样,统计与分析采集数据,于1988年、1999年及2006年冬季至2007年春先后对四川西昌邛海湖及其湖周湿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湖区鸟类进行调查统计,记录鸟类25种,隶属6目6科,该湿地鸟类的多样性变化较为明显,物种稳定性差,这表明邛海湖湿地鸟类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邛海湿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不断萎缩退化,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邛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00.
长江上游龙溪河厚颌鲂种群资源的利用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的种群资源显著减少.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的厚颌鲂种群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现有的捕捞强度(0.94年-1)远超过种群可承受的水平(F40%=0.18年-1,F0.1=0.20年-1和F25%=0.30年-1);繁殖潜力比为4.50%,低于25%,将造成种群的补充量不足,导致种群资源量下降;限制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是控制过度捕捞、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