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热带次生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区域地表温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各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地表温的变化,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墙面是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亲的第4热力作用面;各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随季节,位置和时刻的不同有着明显差异,在受浓雾影响的上午,林窗地面热力作用较强,在中午和下午林窗东侧林缘壁面,林窗东侧-东北侧地面的热力作用显著,中乖以林窗地面作用较强;而下午则以林窄边缘墙面作用较强,各个较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将制约林窗的热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42.
蔡春轶  黄建辉 《生态学报》2006,26(8):2540-2548
通过对四川都江堰地区桢楠(Phoebe zhennan)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林以及常绿阔叶林为期1a的研究,比较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N库各组分的大小以及季节动态,同时研究不同群落类型中N库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植被、土壤特性以及微生物对N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群落类型中土壤NH4^+-N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在冬季(12月份)达到最大。随着植物的生长,NH4^+-N含量逐渐下降;②3种类型的群落土壤中NO3^--N含量的平均值差别很大,同一个森林群落类型在不同季节NO3^--N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季节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③3种森林群落类型在采样期内的土壤平均全N含量存在显著差别,在不同季节,土壤全N含量变化并不大;④微生物量N在采样期内的波动很大,就每个样地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得出的结论认为: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中的N循环同该群落内的土壤和植被类型有密切的联系,土壤微生物量N同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存在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943.
近年来, 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为探究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新方法。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海南岛高海拔热带云雾林群落构建机制, 该研究以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为对象, 测定7个环境因子和13个植物功能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环境因子, 以霸王岭、尖峰岭和黎母山热带云雾林分布物种建立区域物种库, 结合模型, 分析Rao二次熵(RaoQ)和平均成对谱系距离(MPD)变化对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 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坡度是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环境因子。多数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很低且不显著, 说明热带云雾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功能性状随历史进程变化不一致。RaoQMPD的实际观测值都显著低于期望值, 且其标准效应值与土壤磷含量显著相关, 说明生境过滤是驱动热带云雾林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 土壤磷含量是群落构建的关键环境筛。  相似文献   
944.
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对4个基因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基因型玉米叶片的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Pn)、电子传递速率(ETR)、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受光强的影响.遮光降低了玉米的光饱和点,苗期遮光处理豫玉2号和丹玉13分别在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为1400μmol·m-2·s-1和1100μmol·m-2·s-1时达到饱和.遮光还降低了玉米的Pn、ETR、Fv/Fm和ΦPSⅡ,但不同基因型玉米表现不同,豫玉2号和掖单22的下降幅度较小,而丹玉13和掖单6号的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45.
调查了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1.5 hm2(100 m×150 m)固定样地内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用点格局方法分析样地内主要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以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样地内胸径≥2 cm的乔木有13种,种群密度差异大,重要值在前4位的为臭冷杉、红皮云杉、白桦和花楷槭.种群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形.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空间分布相似,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 随机 均匀分布.白桦在≤40 m尺度为聚集分布,>40 m尺度变为随机分布,而花楷槭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除白桦和花楷槭两者间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负相关以外,其余种群间均为小尺度上正相关、大尺度上负相关.臭冷杉和白桦种群间正相关的显著性强,其他种群间正相关性普遍较弱.样地内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小尺度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趋于随机分布.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呈单峰型分布,随机、聚集和均匀3种分布均有出现.折干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分布整体波动不大,小尺度上在随机和聚集分布间交替出现,到大尺度则归于随机分布.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32 m尺度为显著正相关,>32 m尺度为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46.
根据“兴林灭螺”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和重要影响,阐述滩地灭螺林与其他林种之间的区别,滩地灭螺林除具有灭螺防病的功能之外,还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树咎构成,特异的营造技术和林相结构;总结滩地灭螺林的经营原则是超强度集约经营,短周期经营,规模经营和综合经营,因此滩地灭螺林在林业生产中应划分为一个新的林种,提出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新的林种结构是滩地灭螺林、防护林,经济林与景观游憩林,并就如何加快发展滩地  相似文献   
947.
广西常绿栎林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常绿栎林属于常绿阔叶林的一个群系组,在广西有平脉栎(Quercus kerrii Craib)林、绒毛栎(Q.gomeziana A Camus)林、蝶斗栎(Q.disformis Chun et Tsiang)林和华南栎(Q.edithae Skan)林4个群系。前两者见于桂西北干旱区域,后两者分布在桂东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常绿栎林群落划分、种类组成和动态变化的阐明,可为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8.
绿洲农业不同种植方式防止土壤风蚀和保持土壤水分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01年~2002年,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结果表明,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减少了土壤风蚀.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量的同时,提高了土壤蓄水量,比春耕裸露农田蓄水量增加了35.6%.目前.春耕播种裸地是形成沙尘暴和浮尘的粉尘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黑河中、上游农田耕地每年产生的粉尘输移量达4.8×10^6~6.0×10^6t,高于同区域沙漠粉尘输移量.河西走廊粉尘输移量1hm^2农田相当于1.5hm^2沙漠.  相似文献   
949.
刘彦春  张克胜  尚晴  马远超  管勇  琚煜熙 《生态学报》2017,37(21):7286-7292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森林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趋于增加,森林虫害爆发已经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一种重要的自然干扰。气候过渡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虫灾的爆发是否会影响土壤的碳排放过程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鸡公山地区麻栎-枫香混交林大规模爆发食叶性害虫的机会,比较虫灾爆发当年(2014)与正常年份(2015)的土壤碳排放通量,以阐明森林虫灾爆发对土壤碳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虫灾爆发当年7、8、9、10月份土壤平均温度比正常年份相应各月份分别高0.26、0.51、0.83、0.07℃,土壤呼吸分别显著提高了129.9%、77.1%、61.6%和58.9%。虫灾爆发年份生长季的平均土壤呼吸为3.55μmol m~(-2)s~(-1),比正常年份(2.77μmol m~(-2)s~(-1))高36.2%;生长季期间的平均土壤异养呼吸比正常年份增加了29.7%。该研究表明森林食叶虫害的爆发至少在短期内可导致森林土壤碳排放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近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充分认识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将有助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准确估算和模拟。  相似文献   
950.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的植物多样性与更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喀斯特森林是一类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林隙和非林隙林分中主要树种的数量特征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林隙物种多样性和生活型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如下:(1)林隙中的树种组成主要有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非林隙林分中的树种组成主要有青冈(Quercus glauca)、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轮叶木姜子(Litsea verticillata)、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狭叶润楠(Machilus rehderi)等。依照它们在林隙内外重要值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的物种,一般选择在林下更新,多数常绿大乔木树种属于此类型;二是对林隙有显著的正更新反应的物种,一般需依靠林隙繁殖更新,多数落叶大乔木和灌木树种属于此类型;三是对林隙反应不敏感的物种,在林隙和林下均能更新,多数林下小乔木种类属于此类型。(2)林隙各阶段物种多样性的顺序为:中期林隙(15-30年)>早期林隙(小于15年)>晚期林隙(30年以上)>非林隙,其中中期林隙阶段是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时期。(3)早期林隙阶段常绿树种的物种数少于落叶树种;中期林隙阶段两类树种的丰富度都有大幅度增加,但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增幅更大;晚期林隙阶段常绿树种继续增多,而落叶树种则有明显下降趋势。(4)早期和中期林隙阶段,以灌木种类占优势,乔木所占比例介于灌木和草本之间;晚期林隙阶段,灌木种类迅速减少,而乔木的比例则增加。随着林隙的发育, 草本植物减少,而藤本植物则增加。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林隙的存在提高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隙的发育,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