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0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485篇 |
专业分类
10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红外线照相的方法,对发育期的林睡鼠幼鼠进行室内活动规律及行为观察,为充分了解林睡鼠越冬前的能量储备形式提供饲养参考。将鼠密度监测仪固定在饲养笼具上方,24h连续拍照,采集和分析6-9月年龄在10周内的幼鼠各种活动数据。结果显示:幼鼠一天中超过70%的时间都在窝内度过,大部分时间都蜷缩成一团少有动作;在窝外活动时间多在玩耍,如攀爬笼架。用于进食和饮水的时间不超过全天的2%。林睡鼠幼鼠主要活动时间在21:00-07:00,活动高峰在21:00-03:00之间。幼鼠出生3周后开始出窝活动,哺乳期30d后开始采食,5周后幼鼠有交配玩耍行为。随着日龄的增长,活动高峰从23:00提前到21:00,活动时间也逐渐延长,但9周龄后活动时间逐渐缩短,幼鼠的饮水进食时间与其活动的时间长短较为一致。10周体重可达成年体重的70%。研究表明,林睡鼠在夏秋季节基本是昼伏夜出动物。光照是影响其在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幼鼠6周后所需的饲料和水量大于成年林睡鼠,在此期间要注意饲料和水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热带次生林林窗干热季光照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西双版纳干热季 ( 3~ 4月 )次生林林窗光照观测资料 ,探讨了林窗光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天气现象 (雾 )、太阳高度和林窗树木的共同影响 ,使得林窗区域光照强度在时空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午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不明显 ,光强高值区在林窗西南侧边缘 ;中午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各测点光强均迅速上升 ,尤以林窗偏东侧林缘最为突出 ,实际林窗边缘的光强远远大于扩展林窗边缘 ;平均光强最大区域由林窗西南侧向东北侧林缘移动 ,而林窗偏西侧受树木遮蔽影响 ,光强虽有增加 ,但由于实际林窗边缘的高光强维持时间较短 ,平均光强较小 ,特别是偏西侧的扩展林窗边缘 ,遮蔽影响较大 ,各时刻的光强均不大 ,形成平均光强的低值区 ;使得中午林窗区域光照强度不对称性更加显著 ,光强水平梯度增大 ;下午由于太阳西进 ,林窗区域均受到树木遮蔽影响 ,光强降低 ,水平梯度变化趋于和缓。在西双版纳干热季作为林窗主要热力作用面之一的林窗地表面 ,在不同时段其最大光强的数值和出现区域以及高光强维持时期均存在较大差异 ;使得林窗区域的光强分布存在时间差异和空间不对称性 ,如此的光强分布势必造成林窗不同区域热力作用的不同 ,进而导致林窗区域热量传输和热量储存的不同 ,产生不同的热力效应。本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雨水的养分淋溶作用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本试验地是在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主要对降雨和径流水中所含各种养分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雨的养分含量与降雨量存在着半对数函数关系。降雨输入林地的养分量显著地大于径流输出的养分量。林内雨和树干茎流淋溶的养分量占养分还原总量的48—53%。林内雨和树干淋溶的K、Mg、N养分物质量超过凋落物归还养分量。 相似文献
14.
沿纽约市“市区-郊区-农区”140km森林生态样带,对9个样地19个样方的森林植被进行了研究。植被组成和结构沿样带变化明显,分异出城区森林、郊区森林和农区森林等不同类型,优势种替代明显,植物种类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植被的梯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城市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森林生态样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好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板栗雏梢分化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品种板栗上部芽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确定板栗雏梢分化进程,再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雏梢分化期内源激素含量进行分析,探讨板栗内源激素与花芽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板栗雏梢分化进程可划分为冬前花序原基分化期、休眠期、冬后花序原基分化期、花簇苞片原基分化期和花簇原基分化期5个时期.在板栗整个雏梢分化过程中,各品种芽内源ZT含量总体呈"M"形双峰曲线变化,分别在11月中旬和翌年1月中旬出现峰值;芽内源GA3含量也总体呈双峰曲线变化,分别在冬前花序原基分化期(10月中旬)和冬后花序原基分化期(翌年2月中旬)达到峰值;内源ABA含量在冬前花序原基分化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呈逐渐下降,于1月中旬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一直维持至花簇原基分化期(3月中旬).内源激素GA3/ZT值从9月中旬开始持续下降,于冬前花序原基分化过后下降到低水平状态并保持至花簇原基分化期.可见,在整个板栗雏梢分化过程中,较高浓度GA3有利于花序原基的分化,低水平的ABA有利于休眠期的解除和冬后花序原基的分化;内源激素GA3和ZT间的平衡关系在板栗雏梢分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优势种群生态位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采用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群落调查,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公式测试了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甜槠林14个优势种群[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虎皮楠(Daphniphyllum macropod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石栎(Lithocarpus glaber)、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钩栗(Castanopsis tibetana)]的生态位.结果表明:甜槠和木荷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Bi、Ba分别为0.8703、0.8528和0.8446、0.7824;而石楠、栲树和钩栗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Ba分别为0.2956、0.1359,0.2953、0.1356和0.2684、0.106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的生态相似性比例较大,如甜槠与木荷、甜槠与马银花、木荷与马银花的生态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7630、0.7252和0.6452;对生境需求有较大相似性的生态位宽度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相似比例也会较高,如木荷与马尾松生态位相似比为0.6866.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如甜槠、木荷、马银花等.甜槠林中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1的有39对,仅占21.4%,生态位重叠值不大,表明甜槠林中因利用相同的资源位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是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7.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类型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文峪河上游河岸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WINSPAN法对研究地区河岸林进行群落分类,对各群落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出河岸林群落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地区河岸林群落进行生态功能适应性分组.通过研究,文峪河上游河岸林可划分为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阔叶混交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云杉阔叶混交林、阔针混交林、油松阔叶混交林、青杨林、沙棘灌丛和柳树灌丛等9个群落类型,但群落类型之间的分异性总体表现不高,且表现出突出的多样性特征;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组成复杂,草本层多为一些耐干扰种和耐水湿种,总体上越远离河岸,高地群落中的物种比例越高,表现出高地森林与河流之间生态过渡带的典型特点和河岸带生态环境的高度异质性;根据本文构建的群落的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研究地区9个河岸林群落类型可以划分为强入侵性功能组、中等入侵性功能组、弱入侵性功能组和高逃避性功能组等4个生态适应性功能组,不同生态适应性功能组的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物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生态对策,而草本层物种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P<0.0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进行小剂量抗抑郁药辅助治疗比常规心绞痛治疗无小剂量抗抑郁药辅助的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板栗EST-SNP和抗栗疫病候选基因分析及同源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壳斗科基因组数据库下载中国板栗的Unigene序列和基于这些Unigene序列开发获得的EST-SNP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板栗EST-SNP的发生频率为4个/kb,在碱基置换类型上,C-T置换发生的频率最高,C-G置换发生频率最低,转换和颠换的比值为1.74∶1.对211个在中国板栗健康组织和感染栗疫病的染病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和蛋白质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参与蛋白质代谢、对胁迫、生物和非生物刺激发生响应的基因所占的比例较多,并发现了大量的跨膜结构、信号肽、卷曲螺旋和蛋白激酶相关结构域.对这211个中国板栗抗栗疫病相关的候选基因和其Unigene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统计整理定位在具有同源性的Unigene序列上的EST-SNP,共有3023个EST-SNP标记.这批EST-SNP标记可为今后开展基于候选基因途径的中国板栗抗栗疫病居群基因组学研究和关联作图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