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云南油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油杉(Keteteeria evelyniana)枝条中首次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通过MS与NMR等方法将它们分别鉴定为(-)-epinortrachelogenin(1),(-)-α-conidendrin(2),cedrusin(3),(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xomatairesinol(5),(-)-7'(S)-5-hydroxymatairesinol(6),vladinol D(7),(E)-3-hydroxy-5-methoxy-stilbene (8),resveratrol-3-O-β-D-glucopyranoside(9),pinocembrin(10),(2S,3R)-3,5,7,3',4'-pentahydroxyflavan(11),kaempferd(12),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3),(E)-ferulic acid tetracosyl ester(14),ω-hydroxypropioquaiacone(15),vanillin(16),hemisceramide(17),β-sitosterol(18)和β-daucosterol(19).  相似文献   
12.
太白红杉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 Beissn)的雄球花7月初开始分化。小孢子囊壁一般包括5~6层细胞:表皮、药室内壁、2~3层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属于周原质团型。造孢细胞在7月下旬形成,8月上旬形成小孢子母细胞,8月下旬开始减数分裂,于10月上旬进入双线期,并以双线期渡过休眠。翌年3月下旬解除休眠继续进行减数分裂,4月中旬形成四分体,4月下旬到5月初小孢子从四分体内释放出来,小孢子经过连续4次有丝分裂后,于5月中旬形成5-细胞型的成熟花粉粒(雄配子体)并开始散粉。小孢子母细胞发育表现出不同步现象,部分小孢子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退化,在小孢子囊内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特产树种云杉Picea asperata的核型,K(2n)=24=20m+4sm,属2A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2L+12M2+8M1+2S。云杉属植物(22种、变种)的核型全由臂比小于2的中部和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构成,是较为原始的核型。根据松科各属核型的比较,作者讨论了云杉属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并得到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植化学、生化学及古植物学等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论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起源和扩散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李楠 《植物分类学报》1995,33(2):105-130
松科有10属,约235种,是现存球果类中最大的一群,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北温带及亚热带山地针叶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统一的原理,在利用松科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尤其着重于对化石资料的分析,同时综合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物区系资料,对松科的种系发生及地理分布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主要观点如下:a)松科在地质时期是一个很庞大的类群,有过很多属。中生代以后其中很多属都相继绝灭,现代松科只是其祖先中少部分喜温性分支的后裔;却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发展成现今北温带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兴旺与温带成分的出现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它与其它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原始裸子植物科属有一定的区别。因为温带成分主要是现以衍生科属为主,而现代松科即是这样一类衍生类群。b)松科的起源时间虽然可追溯到侏罗纪甚至三叠纪,但现代松科各属的出现却是在早白垩期纪至第三纪之间。c)松科各属可能并非是在同一阶段、同一地点起源的。松属可能是现存的分化最早的类群,于侏罗纪至早白垩纪期间起源于欧美古陆,其它属则到晚白垩纪至第三纪早期(有1—2属至中期)才陆续从其祖先复合体中分化出来,分化地仍限于劳亚古陆,但有向太平洋植物区转移的倾向,该区至今仍是现代松科植物分布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d)现代松科的早期扩散可能存在以下三条主要的迁徙路线,即:欧美路线、欧亚路线和古白令路线。e)松科遍布北半球的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是以上述三条迁徒路线为基础的。此外,还受到自第三纪以来古地质、古气候、古区系的变迁,植物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f)将松科划分为6区、4亚区,并附有分区图、各区所分布种数的统计表以及各属目前的地理分布和化石分布图。  相似文献   
15.
16.
裸子植物的生化系统学(二)——松科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本文用SDS线性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松科Pinaceae 10属凡50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松科植物种子都有含量较高的、分子量为45000道尔顿(简写为45K)的多肽。分子量大于45K的多肽种类很多,但含量都较低。为了定量地比较各分类群主要种子蛋白多肽,规定“多肽距离”为两分类群不同的多肽数除两分类群多肽总数的商。各属种间平均多肽距离和前文报道的酶谱距离有同样的趋势,证明松科分子进化速率的稳定性。除了油杉属和冷杉属比较接近外,各属间多肽差别很大,说明属间的间断性。种间多肽谱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变异是连续的。不同属、不同亚属形态进化和分子进化的比较,表明两种进化在速率和机理上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中国特有松属植物核型的研究兼论松属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相似文献   
18.
松科4属植物茎初生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观察了松科云杉属的云杉(Picea asperata)、油杉属的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雪松属的雪松(Cedrus deodera)、松属的海南五针松(Pinus fenzeliana)和大明松(P.taiwanensis Hayata var.damingshanensis)5个种的幼茎初生结构。结果表明,皮下层的细胞层数、皮层细胞的组成,树脂道的分布,鞘细胞的排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相硅胶、RP-18、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中压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云南松松塔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16-降-15-氧代脱氢松香酸(1)、16-降-7,15-二氧代脱氢松香酸(2)、7α,15-二羟基脱氢松香酸(3)、15-羟基-7-氧代脱氢松香酸甲酯(4)、南洋杉酸(5)、异考布松(6)、交链孢酚(7)、罗汉松脂素(8)、(+)-表松脂素(9)、二氢槲皮素3'-O-葡萄糖甙(10)、赤松素(11)、(Z)-3-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12)、松柏醛(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云南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7、9为首次从松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在检索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松科具有完整C值和种子千粒重等数据信息的5个属108种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松科植物C值从9.5~36 pg呈正态分布,种子千粒重从1.2~1 269 g呈偏态分布,种间千粒重相差悬殊,高达1058倍。ANOVA分析表明,松属C值平均为25.79 pg,显著高于其它4个属;落叶松属C值最低(12.53 pg),显著低于云杉属(18.44 pg),而云杉属、冷杉属和雪松属C值间却无显著性差异。结合前人研究结果,从C值的角度分析,松科5属间的演化顺序为: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松科5属间种子千粒重均值差异显著,松属种子均值最大(123.7 g),其次为雪松属(84.5 g)和冷杉属(26.4 g),最后为落叶松属(5.5 g)和云杉属(3.9 g)。除松属外,其它4个属ANOVA分析,雪松属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P<0.01),而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种子千粒重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数回归分析和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松科108种植物的C值和种子千粒重回归方程为:y=3.145x-7.248,决定系数(R2)为0.346,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00 1),线性相关系数(γ)高达58.8%,这说明松科植物随着C值增大,其种子千粒重呈明显增加趋势。综上所述,松科属间种子千粒重差异显著,且随着属间进化程度的提高,C值和种子千粒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具体机理尚有待于结合其它功能性状做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