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7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264篇 |
专业分类
8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772.
该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羧酸酯酶的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由时间进程曲线确定了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测定中的最适反应时间为40min。对两种赤眼蜂单头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表明,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主要分布在0—1OD/(mg·min)之间,而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主要分布在1-4OD/(mg·min)之间。比较两种赤眼蜂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比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高。对氧磷对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差异,而对氧磷对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磷酸三苯酯(TPP)。该文还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羧酸酯酶部分性质与两种赤眼蜂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73.
锯缘青蟹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的复眼做了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半球形复眼的背面有一拇指状的无小眼区。透射电镜下,小眼为十足目短尾类特有的长六边形;复眼内小眼的感光系统包括了11个小网膜细胞(RCs),4个RCs位于感光部分的远端,7个RCs构成了感光系统的近端主体;上下两群细胞连接处清晰显示“4 7”且有局部交错的结构。这与三疣梭子蟹和罗氏沼虾溞状幼体的文献记述相似,而与蜘蛛蟹和中华绒螯蟹的“1 7”结构不同,可能与它们对视觉依赖程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74.
775.
《昆虫知识》2022,(3)
【目的】铁蛋白(Ferritin)在维持生物铁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铁蛋白基因,揭示其对点蜂缘蝽的生物学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铁蛋白功能以及点蜂缘蝽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鉴定点蜂缘蝽铁蛋白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铁蛋白基因在不同龄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对点蜂缘蝽若虫分别注射铁蛋白基因dsRNA进行基因沉默。【结果】本研究鉴定到了3个点蜂缘蝽铁蛋白基因,分别是铁蛋白重链亚基(RpFer1)、铁蛋白轻链亚基(RpFer2)和体铁蛋白(Rpsoma-Fer)。3种铁蛋白基因在各个龄期均有表达,RpFer1和RpFer2的表达随昆虫蜕皮呈周期性变化,而Rpsoma-Fer的表达与昆虫蜕皮无明显相关性。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3种铁蛋白在肠道、肌肉以及表皮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唾液腺、精巢、卵巢的表达较低。RNA干扰结果表明,抑制RpFer1和RpFer2会导致点蜂缘蝽若虫蜕皮受阻,进而表现出高致死率,但抑制Rpsoma-Fer没有出现明显的表型变化。【结论】铁蛋白RpFer1和RpFer2在点蜂缘蝽的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可能在蜕皮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未来可以将其作为RNA干扰技术防治点蜂缘蝽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776.
对中国宽漠甲属Sternoplax Frivaldszky进行了分类整理,共计4亚属10种,含2新种:双脊宽漠甲Sternoplax bicarinata sp.nov.和隆脊宽漠甲Sternoplax lineola sp.nov.;给出中国已知种检索表及其名录,绘制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777.
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金小蜂科脊柄金小蜂属AsaphesWalker ,共记述 6种 ,其中包括 4新种 :脐刻脊柄金小蜂Asaphesumbilicalissp .nov .,大眼脊柄金小蜂Asaphesoculisp .nov .,长梗脊柄金小蜂Asaphessici formissp .nov .和小索脊柄金小蜂Asaphesglobularissp .nov .。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脐刻脊柄金小蜂Asaphesumbilicalissp .nov .:正模 :♀ ,吉林延吉 ,196 2 VI 2 0 ,陈泰鲁采。本种与本属其它种区别 :胸部被粗糙的网状刻点 ,且具脐状刻点 ;后足基节背面光滑无毛 ;前翅后缘脉为缘脉的 2倍 ;触角位于复眼下缘连线上方 ,第 2环节亚方形且具感觉毛。大眼脊柄金小蜂Asaphesoculisp .nov .:正模 :♀ ,云南丽江丽地坪 ,340 0m ;1984 VIII 14,李畅方采。本种与蚜茧蜂脊柄金小蜂A .vulgarisWalker区别在于 :梗节长为宽的 2 .33倍 ;前翅被密毛 ,无透明斑。长梗脊柄金小蜂Asaphessiciformissp .nov .:正模 :♀ ,云南小中甸 ,380 0m ,1984 VIII 1,李畅方采。本种与大眼脊柄金小蜂Aaphesoculisp .nov的区别为 :梗节与鞭节长之和与头宽相当 ;头背面观宽为长的1.8倍 ,上颊后缘无被毛 ;颚眼距为复眼高的 1/ 2。小索脊柄金小蜂Asaphesglobularissp .nov .:正模 :♀ ,西藏曲松 ,4 10 0m 相似文献
778.
T4病毒科一个新成员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毛虫中分离一种球状二十面体病毒粒子.病毒直径为44nm.通过低温冷冻电镜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该病毒衣壳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病毒颗粒具双层结构,衣壳由240个亚基组成,分布于T=4的二十面体上.病毒核酸地衣酚反应呈阳性,联苯胺反应呈阴性结果.而紫外吸收实验则呈明显的单链特征,辅以酶消化实验的结果,证实该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琼脂糖电泳显示该病毒RNA分子大小约为5.2kb.SDS-聚丙烯酰胺电泳表明该病毒结构蛋白有一条大小约为52kD主带和一条弱带(39kD).本病毒是T4病毒科的一名新成员,这是我国首次报告的T4病毒科的病毒. 相似文献
779.
中华水韭叶舌和缘膜的发生及其发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以人工培养的中华水韭幼苗的最初几枚叶至成熟植株的叶为实验材料,连续解剖观察其叶舌和缘膜的发生、发育进程,并分析其发育进程与孢子囊和叶片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华水韭叶舌与叶片在其个体发育早期来自于同一原基,但叶舌最初的发育速度快于叶片.(2)中华水韭的苗龄达到15枚叶时开始有孢子囊发生,此时的叶舌下方有明显的缘膜结构.(3)当中华水韭的孢子体达到30枚叶片以上时,早期产生于植株外围的孢子囊已经发育成熟,可以清楚地区分出大、小孢子囊,其中在已经成熟的大孢子叶上,叶舌相对于孢子囊的长度变短,下唇萎缩,缘膜消失;成熟小孢子叶的叶舌比大孢子叶的叶舌长,上翻程度大,下唇萎缩程度不如大孢子叶明显,缘膜也退化消失.研究认为,缘膜是水韭系统发育早期的普遍结构,而演化后期一些地区的缘膜则显著退化甚至消失;对于系统发育初期的中华水韭,其叶舌与叶片的差异并不像现代水韭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780.
在28℃恒温下,松毛虫的胚胎发育期为7—8天;平腹小蜂的个体发育周期为19天左右,其中胚胎期约2天。如果松毛虫在产卵后12小时,胚胎发育到盘形成期以后,被平腹小蜂寄生,则胚盘在半小时内解体离散成匀质;产卵后约36小时,胚带形成后被寄生,经约5—12小时,胚带开始破坏而逐渐解体离散成为小颗粒;松毛虫胚胎发育到胚动以后,甚至将近孵化时,仍可被平腹小蜂寄生,并将离散后的寄主胚胎组织吞食殆尽,发育成蜂,破卵壳出来。在松毛虫胚胎发育早期被寄生,卵粒寄生率高,蜂的成活率也高,反之则低。 同一寄主卵可被一头或多头平腹小蜂复寄生。一粒寄主卵内的寄生蜂卵可达9粒,但最后只羽化一头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