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吴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83,3(4):27-30
赖氨酸是八大必需氨基酸之一,对食品工业、饲料工业有意义。改进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多年来均采用分离野生菌及物理化学的诱变,使赖氨酸的单位发酵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有利用代谢调控的方法,例如使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成为高丝氨酸缺陷型,在适宜的发酵条件下能产生大量的赖氨酸。按重量计,每消耗25-30%的葡萄糖,每升发酵液可收获75克赖氨酸。 相似文献
92.
异源三聚体G蛋白激活alpha亚基(Gs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鸟苷酸结合蛋白,调节受体介导的胞内cAMP信号通路进而参与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目前Gsα信号通路的研究主要在生物化学和药物方面,但在小鼠大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还没有详尽的描述。本研究首先利用cre-loxP系统在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前体细胞中成功敲除Gsα基因;其次,通过收集出生后不同天数的正常小鼠和敲除小鼠,统计分析后发现敲除鼠的脑重和体重减轻;最后,对小鼠大脑做切片后染色,发现在小鼠大脑皮层条件性敲除Gsα基因的成年鼠中表达thy1-EGFP(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皮层形成异常。由此推测,Gsα在小鼠大脑皮层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谷氨酰胺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谷氨酰胺因其对人和动物中的重要生理作用而引起了广泛关注。谷氨酰氨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为快速繁殖细胞优先选择的呼吸燃料,如粘膜细胞和淋巴细胞;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组织间氮的载体;核酸、核苷酸、氨基糖和蛋白质的重要前体。大量的证据表明谷氨酰胺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在应激状况下,机体对谷氨酰胺的需要超过其合成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肠外营养或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以营养调控的方式加速动物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抗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 在汕优63、镇稻2号和92-109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极低(0.422~0.875 nmol/mg), 幼虫生长发育缓慢;而在9-92、武育粳3号等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2.788~5.421 nmol/mg), 幼虫生长快。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生长发育的差异, 与不同水稻品种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密度均无明显相关。叶鞘维管束间距、鞘脊宽度及小于蚁螟头宽的叶鞘维管束间距百分率的差异, 是不同水稻品种抗螟性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95.
《生物技术通报》1992,(06)
<正> 多年来,几家植物生物技术公司一直在尝试培育含大量甲硫氨酸(一种必需氨基酸)的玉米品种。现在Rutgers大学(Piscataway,NJ)的Joachim Messing已培育出一种新玉米,其甲硫氨酸含量为普通玉米的5倍。这一进展是朝着消除动物饲料对甲硫氨酸添加剂的需求的方向迈进的一大步。由于家畜本身不能制备甲硫氨酸,所以,作为饲料的玉米中通常要添加甲硫氨酸。Messing氏的玉米产品的甲硫氨酸含量已达到饲料要求标准的75%。该氏相信,进一步研究将使之达到100%,从而取消对甲硫氨酸添加剂的需求。 Messing是靠两次回交培育出新玉米的。在此过程中,他可能已克服了基因组印迹现象(细胞分裂时的一种过程,遗传信息被稳定在一种抑制或激发的状态下)。负责甲硫氨酸生产的基因已被克隆出来,但 相似文献
96.
《生命科学研究》2016,(5)
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致病基因,APC基因的突变导致小鼠多处产生肿瘤,但肠道条件性敲除APC基因后,小鼠的表型并不清楚。该研究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在肠道绒毛和隐窝上皮细胞条件性敲除APC基因,并对小鼠表型进行鉴定和分析。将Villin Cre小鼠和APC~(fl/fl)小鼠合笼得到Villin Cre;APC~(fl/+)小鼠;有意思的是后者进一步与APC~(fl/fl)小鼠合笼,却没有得到Villin Cre;APC~(fl/fl)小鼠。进一步解剖Villin Cre;APC~(fl/+)小鼠,发现其自发产生肠道肿瘤,并能携瘤生存,免疫组化显示瘤体组织激活了Wnt信号通路。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小鼠肠道条件性敲除APC基因腺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APC基因在肠道发育以及肠道肿瘤的作用提供了优良的工具。 相似文献
97.
基因leg1(liver-enriched gene 1)首先在斑马鱼中作为肝脏富集表达基因被鉴定。进一步的研究揭示leg1编码的Leg1蛋白代表一类新型外分泌蛋白, 它在斑马鱼胚期肝脏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小鼠leg1(mu-leg1)是斑马鱼leg1(zb-leg1)的直系同源基因, 二者编码的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31%。文章通过巢式PCR从成年小鼠肝脏中成功克隆了mu-leg1的cDNA序列, 并对该基因在成年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和鉴定。Northern印迹杂交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 mu-leg1在成年小鼠小肠中而非肝脏中富集表达。此外, 用制备的mu-Leg1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印迹杂交, 结果显示mu-Leg1也是一个分泌蛋白。同时, 还建立了mu-leg1基因条件性剔除杂合子小鼠。这些材料为今后深入研究和探讨mu-Leg1蛋白的生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