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67篇
  5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天敌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田间常用的11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卵寄生性天敌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丁醚脲、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溴虫腈、氟虫腈和杀螟丹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有极明显触杀毒性,成蜂接触药膜8h后的死亡率达到89.31%~100%,丁醚脲、阿维菌素和多杀霉素能极显著降低成蜂的寄生力,溴虫腈和氟虫腈处理卵和幼虫期均显著降低卷蛾分索赤眼的成蜂羽化率,杀螟丹对卷蛾分索赤眼蜂各虫态都有极强的毒性,其处理后成蜂的羽化率几乎都为0。试验结果说明,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可在田间任何时候使用,而高效氯氰菊酯、丁醚脲、多杀霉素和阿维菌素的使用则应尽量避开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期。  相似文献   
102.
海洋生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海洋生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常见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的种类、生物活性、作用方式的特点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及应用状况。重点评述了海洋毒素、海藻提取物及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等海洋生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介绍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杀虫剂研究开发利用的途径 ,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灵  田生荣  刘伟  魏洪义  王广利 《昆虫知识》2012,49(6):1565-1571
为全面评价苯甲酰脲类(BPUs)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持续控制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氟啶脲、除虫脲、氟铃脲和虱螨脲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种BPUs处理后,亚洲玉米螟存活幼虫的历期延长了2.4~4.3d,平均单头雌、雄蛹重分别减轻了10.3~13.2mg和0~7.7mg,幼虫化蛹率和成虫交配成功率分别下降了14.1%~43.3%和5.6%~25.6%,产卵量降低了25.5%~53.3%,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改变。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吸食蔗糖水药液后,成虫寿命增加了1.3~4.3d,产卵量下降40.3%~58.2%,卵孵化率降低了32.9%~64.3%,F1代幼虫死亡率是对照组的3.5~8.5倍,表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显著抑制了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104.
刺糖菌素是由土壤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spinosa)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是一种具有触杀及摄食毒性的广谱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而言 ,刺糖菌素是目前已发现的杀虫剂中选择性最高的化合物之一。文中就刺糖菌素的结构、生物合成、性质以及生产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5.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相似文献   
106.
小菜蛾热休克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在昆虫应对外界胁迫刺激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系统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HSP基因家族, 根据家蚕的HSP蛋白序列, 采用本地Blast程序对小菜蛾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检索, 从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25个HSP基因, 包括2个HSP90、 8个HSP70和15个sHSP(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sHSP)基因。小菜蛾、 家蚕Bombyx mori、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的HSP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昆虫的小分子量热休克蛋白sHSP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 HSP70家族的保守性比sHSP强。小菜蛾HSP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 与敏感品系对比, 抗性品系(抗毒死蜱和抗氟虫氰品系)中HSP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小菜蛾1, 2和3龄幼虫HSP基因表达模式较为接近, 而与4龄幼虫中的表达模式相差较大; 4龄幼虫和蛹中的表达模式相近; 雌成虫和雄成虫中的表达模式显著不同, 与果蝇精子形成有关的两个热休克蛋白HSP23和HSP27基因[分别为CCG003980.1 (Px23.5)和CCG005412.2 (Px27.5)], 在小菜蛾雄成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成虫。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HSP基因不仅在杀虫剂抗性、 发育分化, 甚至在生殖上均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小菜蛾HSP与生长发育、 抗逆行为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杀虫剂诱使棉蚜再猖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吴孔明  刘芹轩 《生态学报》1992,12(4):341-347
为指导棉蚜的综合防治,笔者对杀虫剂诱导棉蚜再猖獗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速灭杀丁,氧化乐果和久效磷对棉蚜田间施药试验结果表明:效果较好,但进入伏蚜发生期后,速灭杀丁处理区棉蚜种群上升极快,第3次施药手2000倍和4000倍的20%,速灭杀丁处理区棉虹种群数量分别是对照的9.05倍和7.22倍,氧化乐果施药区棉蚜密度也明显高于不 施药的对照区蚜虫密度,整个棉蚜发生阶段棉蚜的抗药性测定表明,随着用药次数增加,棉蚜对速灭杀丁抗性倍数增长迅速,第4次施药后LD56值是早春棉蚜的9.39倍。3种农药对七星瓢虫和异色标虫的毒性皆显著地对棉蚜的毒力,随着棉蚜抗药性增加,农药对瓢虫-蚜系统的破坏愈加严重,对3种农药处理后的棉蚜成,若蚜的生命表分析表明3种农药没有刺激种群增殖作用,因而可以认为速杰灭刹丁诱使棉蚜再猖獗的作用是由于棉蚜抗药性水平迅速提高和对棉田生态的破坏所致。  相似文献   
108.
吴继星 《微生物学杂志》1992,12(1):60-61,59
微生物杀虫剂中苏芸金杆菌(简称BT)对某些害虫具有高毒性,它对人类及大多数有益昆虫和其它非目标生物低毒或无毒。通过新菌株的开发和遗传工程技术的促进,以及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许多化学农药因连续使用而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从而扩大了BT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9.
110.
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蒋志胜  尚稚珍 《昆虫知识》1997,34(3):165-166
随着对常现杀虫剂不良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刻,人类对杀虫剂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要求有效地控制害虫,而且更注重生物合理性或环境和谐性;日趋强调对害虫的种群进行控制和调节(regulation),而不是“杀死”[1]。在昆虫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昆虫毒理学有关害虫防治机理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同时对节肢动物内分泌机理的不断了解,更进一步促进了生物合理性农药(biorahonalpestiddes)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具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growthregulator,IGR)便是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