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朱鹮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系统地总结了 1981~ 2 0 0 0年朱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情况 ,对朱的繁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此期间 ,朱野生群体共计营巢 12 3窝 ,产卵 3 63枚 ,出壳 2 76只 ,离巢出飞幼鸟 2 16只。朱的平均窝卵数为 3 0 4枚 ,窝卵数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 ,孵化期为 2 8天 ,育雏期为 4 0~ 4 5天。在孵化过程中朱的每日晾卵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 ,在育幼过程中亲鸟的喂食量在育雏中期最多 ,雌雄亲鸟对后代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朱营巢地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2.
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朱( Nipponia nippon) 栖息地洋县的地形、植被、水域和人为干扰的地理特征,根据朱 的喜好将这4 种景观因子对朱 的适宜度进行量化,并把这4 个图层叠加,得到栖息地对朱 的综合适宜度。对比朱 的实际分布,发现朱 集中分布在适宜度较高的区域内,由此证明这4 种景观因子对朱 的重要性。另外,在部分高适宜度区域内从未发现朱 ,所以可能有其它因素影响朱 的分布。  相似文献   
23.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 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 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 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24.
朱鹮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利用RMAPD标记对43只洋县人工饲养朱鹮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MAPD技术的稳定性与多态性比RAPD高。12对引物共扩增出2147条带纹,93条具有多态性。朱鹮的条带共享率为0.71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3.664,反映群体内个体间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多态性较低,需要加强对朱鹮的遗传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25.
为了研究朱鹮巢址的生境特征,2013年4~7月,在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调查中共获得11个朱鹮弃巢和18个繁殖成功巢的生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弃巢和繁殖成功巢生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者在距道路距离、巢树种数、坡度等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人类干扰可能是朱鹮弃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护区外围加强对巢树的保护,对于朱鹮种群的增长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湿地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补偿意愿比较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王昌海  崔丽娟  毛旭锋  温亚利 《生态学报》2012,32(17):5345-5354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统计学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湿地保护区周边生态补偿机制中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行为与选择的问题,确定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值,及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做比较分析。以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应用条件价值法(CVM),计量了2008年和2011年朱鹮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绿色水稻生态补偿意愿值,分别为:3560.56元/hm2和3679.83元/hm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同时影响农户2008年和2011年生态补偿意愿的相同因素是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另外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年均收入、是否有非农收入、农户生产区距离朱鹮保护区核心区的远近、水稻田由于保护朱鹮减产是否严重。研究结果表明: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湿地生态补偿的力度并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对推进和落实我国湿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特别是为陕西朱鹮湿地保护区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
1993~2005年,朱鹮在洋县刘家庄村集群营巢,成功繁殖了112窝,产卵372枚,成活雏鸟198只.繁殖地的优势树种为油松,其平均高度为14.9 m.9个样方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为2.6,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1.8;辛普生指数(D)为0.77,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0.58.繁殖地所有树种的平均密度为0.55株/m2,乔木的平均密度为0.12株/m2.刘家庄村分布有冬水田7.10 hm2.巢位树全部是油松.  相似文献   
28.
朱鹮卵壳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对世界珍禽——朱鹮的卵壳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对卵壳中的26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两巢卵壳所含有害元素的对比,以及两巢区土壤中有害元素含量对照情况,指出保护朱鹮自然种群、研究其环境因子,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9.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0.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