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切口与横S形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对术后瘢痕形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9月85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取手术直切口40例与采取手术横S形切口45例,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时的瘢痕形成比例和Bostman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及切口皮肤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横S形切口组的切口长度为127.79±5.55,明显长于直切口组的72.64±6.75(P0.05);横S形切口组的术后局部麻木发生率为24.4%,明显高于直切口组的7.5%(P0.05);术后随访12周时,横S形切口组的Bostman评分为20.63±5.73,明显低于直切口组的26.83±4.76(P0.05);随访24周时,两组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横S形切口组的瘢痕形成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直切口组的17.5%(P0.05)。结论:直切口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创伤明显小于横S形切口,术后瘢痕形成更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但横S形切口的显露更好,在临床实际中应根据髌骨骨折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抉择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992.
刘庆生  黄翀  李贺 《生态学杂志》2023,(10):2305-2313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离海向陆25 km左右的区域内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类圆形植被斑块,其演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高,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水盐交互作用和植被演替的理想对象,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于黄河三角洲盐碱滩地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类圆形植被斑块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长发育的水盐阈值和生活习性,以及黄河三角洲缓平低地盐生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对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缓平低地的积水地形导致的局部水盐再分配是类圆形植被斑块形成的基础。盐地碱蓬分布在类圆形植被斑块的最外缘,为局部高盐分(1.0%~2.1%)、湿润地带;向斑块中心,分布着矮小的芦苇,为局部中高盐分(0.12%~0.79%)、低水深地带;再向斑块中心,柽柳散落分布在积水线附近,为局部低水深、中等盐分(0.16%~0.70%)地带;斑块中心区分布着芦苇和白茅,为局部高水深、低盐分(0.1%~0.32%)区域。春季和冬季,灰白色的高含盐量盐斑出现在盐地碱蓬外侧,为局部高盐分(1.6%~3.4%)、干...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马蹄参小孢子形成和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探讨其濒危机制与雄性生殖发育的关系,为马蹄参的保护与繁殖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构成,花药壁的发育类型为基本型;(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3)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4)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马蹄参成熟花粉极面观呈钝三角形,赤道面观呈长球形,具3个萌发孔。研究认为,马蹄参不存在雄性生殖结构与发育过程异常。  相似文献   
994.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详细研究了中华鳖精子头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可分成5个连续时期:第1期前顶体泡形成并移向细胞核一侧,同侧核膜凹陷成浅窝。前顶体泡底部中央出现小的顶体颗粒,纤维物质层位于核前端与前顶体泡底壁之间,其核膜一侧的中央形成更小的顶体下颗粒,将与核内小管的形成有关。细胞核开始端移和变形。第Ⅱ期核浅窝逐渐外推,前顶体泡变成扁囊状覆盖于隆突的核顶端,顶体颗粒弥散成中等电子致密物分布于顶体帽中,纤维物质层发育为顶体下锥。环形核套微管在顶体后端的核周围逐渐形成,核内染色质开始浓缩成圆形颗粒,核膜下出现明显问隙,细胞核体积变小。顶体下颗粒消失,但其下端的核质中可见2-4条核内小管开始发生。第Ⅲ期拉长的细胞核前端突出于精子细胞外,表面有顶体复合体覆盖,核后端最宽并出现植入窝。染色质进一步浓缩,颗粒间隙变小,细胞核更细长。第Ⅳ期染色质浓缩成致密均质物,核肩之前的细胞核变细,成为核前突。环形核套微管先后改建为斜行和纵行核套微管,支持细胞突起形成“袖领”包绕顶体。第Ⅴ期核套微管解聚而消失,顶体周围的“袖领”也消失,顶体下间隙出现。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即核质浓缩的形态变化过程、顶体的形成和核内小管的发育与变化方面,存在许多与其他爬行动物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95.
从生态学角度对8种旱生植物木材的次生木质部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8树种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共同特点为:生长轮分界明显(霸王和四合木的年轮有时不连续),半环孔材,单穿孔,导管壁间纹孔互列,木纤维无横隔膜,联合傍管轴向薄壁组织丰富,导管壁上呈现螺纹加厚,都具有异型射线;它们主要差异在于射线和导管的数量化指标:四合木异型射线1~2列,霸王、白刺、沙冬青和胡枝子射线2~5列,柽柳、柠条和花棒大型射线4~10列;导管分子长度和纤维长度在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较明显.四合木和沙冬青导管频率较大,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ulnerability和Mesomorphy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996.
遗址形成过程(或成因)研究是以地质考古学的研究手段为出发点,解读古人类遗址的形成和埋藏过程,其研究结果对正确解读遗址完整性和早期人类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方向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鉴于旷野遗址在保存早期人类化石及遗物方面的特殊地位,本文以地质考古学为出发点,系统分析有关旷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对Glynn Isaac在东非创立的一套系统解读旷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所涉及的指标进行梳理。此外,作者以古人类活动遗物的埋藏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切入点,详细介绍目前从事旷野遗址成因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指标及学术意义,并对中国境内有关遗址成因研究以及旷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97.
土壤有机碳(SOC)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资产,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以来,促进SOC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受到特别重视,被认为是有效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的最重要地表措施。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出发,对过去几十年全球在探索SOC形成机制上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弄清SOC全球分布规律,阐明样地以下尺度的SOC循环过程及其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机理,到样地及以上尺度的土壤固碳机制,最后给出了成熟森林SOC积累机制的实例。SOC形成机制的探索历程就是寻求为促进土壤固碳提供理论指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观察凉血地黄汤对湿热下注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肛门功能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9月间接收的150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75)和研究组(n=7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凉血地黄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创面愈合、肛门功能、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7%(71/75),高于对照组的74.67%(5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创面缩小率大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瘙痒症状消失时间、出血消失时间、排便疼痛消失时间、肛门分泌物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wexner便秘评分、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直肠最大容量阀值、直肠感觉阀值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地黄汤用于湿热下注证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创面愈合,改善机体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与调节机体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不同浓度尿酸(UA)对骨形态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h BMSCs,将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h BMSCs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和成骨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液及含0 mmol/L、0.2 mmol/L、0.4 mmol/L、0.8 mmol/L尿酸的完全培养基)。连续干预诱导14d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观察茜素红染色情况及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成骨情况的检测。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BMP-2 mR 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3代h BMSCs大多为形态单一的长梭形,呈旋涡状生长;干预诱导后的细胞逐渐变成不规则的立方形,局部形成团块状结节,以含尿酸浓度为0.8 mmol/L的成骨诱导培养基最为显著。连续干预14d后,空白对照组茜素红染色为阴性,而各成骨诱导组细胞茜素红染色结果为阳性,提示干预诱导后的细胞为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尿酸浓度的增加和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无BMP-2 mR NA的表达。成骨诱导组随培养基中尿酸浓度的增加,BMP-2 mR NA表达逐渐增强,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尿酸上调h 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2 mR 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产物--斑蝥素酸镁对人喉癌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是否好于临床抗癌药物斑蝥酸钠。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别考察斑蝥素酸镁和斑蝥酸钠对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的影响。结果:与斑蝥酸钠相比,斑蝥素酸镁作用喉癌Hep-2细胞的效果更加显著。其IC50仅为2.19μmol·L-1,远低于斑蝥酸钠的IC50(15.75μmol·L-1)。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显示,与斑蝥酸钠相比,斑蝥素酸镁明显阻止细胞集落的形成,最低有效浓度为1.75μmol·L-1,远低于斑蝥酸钠的最低有效浓度(3.50μmol·L-1)。结论:与斑蝥酸钠相比,斑蝥素酸镁对喉癌Hep-2细胞具有更加显著的抑制效果,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