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27篇
  14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本研究在测定不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的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基础上, 采用孢悬液浸渍法进行了对油茶新害虫--黑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成虫的生物测定, 旨在筛选出感染该成虫的高致病力菌株, 为防治该虫提供新的生物资源。结果表明: 不同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量间存在显著差异, MaYTTR-04, BbFZ-17, MaZPTR-01和BbTK-01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接种后, 叶甲成虫累积死亡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接种白僵菌7 d后, 成虫校正死亡率全部达到100%; 接种MaZPTR-01和MaYTTR-04两个绿僵菌菌株14 d后, 成虫死亡率分别为80.3%和78.8%。而且接种白僵菌后, 叶甲成虫的僵虫率显著较绿僵菌高, 尤其以BbTK-01和BbFZ-17两个菌株较好, 分别达到85.7%和75.8%。BbXJ-01, BbFZ-17和BbTK-01 3个白僵菌菌株的LT50最小, 分别为3.0, 3.3和3.4 d; MaYTTR-04和MaZPTR-01两个绿僵菌的LT50分别为6.0和6.2 d。结果说明, 白僵菌对叶甲成虫的致病力较强, 尤其是BbTK-01和BbFZ-17两个菌株, 不仅致死率高, 且致死速度快, 僵虫率高, 同时这2个菌株生长速度快、 产孢量大, 具有优良的生产特性, 在黑足角胸叶甲的生物防治中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朱艺勇  黄芳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1,54(2):246-25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 RH 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 2龄若虫、预蛹、 蛹和雄成虫。卵期很短,雌虫若虫期15~20 d,总历期约为47~59 d;雄虫若虫和蛹期17~22 d,总历期约为20~26 d;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该蚧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产卵量200~862粒/头,平均产卵458粒/头。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橙黄色, 略微透明; 1龄若虫,淡黄绿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 尾瓣突出,至末期可根据体表黑斑的可见程度区分雌、 雄虫;3龄雌若虫, 体表有薄层蜡粉, 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和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可见清晰斑点, 形成纵向黑色条斑, 外表形似雌成虫。雌成虫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体缘蜡突明显,共18对,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 雄虫蛹包裹于松软的白色丝茧中;雄成虫,虫体较小,黑褐色;触角细长,具一对发达透明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各个龄期发育的形态特征的研究, 为该虫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接种浓度、发酵时间、菌株和基质对蜡蚧轮枝菌固体发酵的产孢量都有显著影响,而对孢子活力的影响不明显,萌发率均在90%以上.在5至7天内,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产孢量有明显增长;7至10天则变化不大;15天时产孢量和孢子活力均显著降低.随接种孢子浓度每增加1倍,菌株(VLFNL95-01)发酵的产孢量平均提高15.6%,浓度加大至32倍则提高71.9%.3个菌株比较,VLFNL95-01产孢量明显高得多.不同固体基质发酵的结果有显著差异,产孢量最高的(正交3号配方)比其次的(黄豆饼粉+玉米碎粒+磷酸盐)就提高了95.1%.  相似文献   
994.
记述采自安徽黄山的泡粉蚧属一新种,即黄山泡粉蚧Puto huang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95.
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 纳米微球是很多微生物在营养失衡的情况下,在体内合成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细胞内聚酯,主要作为微生物的碳源及能量储备。天然 PHA 微球的内部是由疏水的聚酯链构成的疏水核心,其外层是由磷脂界膜及膜上嵌入或附着的包括 PHA合酶 PhaC 和 PHA 颗粒相关蛋白 PhaP 等蛋白构成的边界层。PhaC 通过共价键连接在PHA微球表面,而 PhaP 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吸附在 PHA 微球表面。通过将外源性功能蛋白与 PhaC 或 PhaP 进行融合表达,在重组微生物体内就能直接合成表面带有功能蛋白的纳米微球复合体。由于该纳米微球在微生物细胞内是以独立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因此通过细胞破碎及离心等方法就能简便、有效地使其从细胞中分离并得以纯化。鉴于 PHA 微球这种表面易被修饰改造的特性,越来越多的功能蛋白通过与 PHA 微球表面蛋白(PhaC 或 PhaP)的融合表达,呈递在了 PHA 微球表面,使其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蛋白固定化及呈递的新技术。本文在介绍了 PHA 微球的结构特性及生物合成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目前关于功能化 PHA 微球在蛋白纯化、固定化酶、生物分离、靶向递药、疾病诊断、成像技术及新型疫苗开发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14-3-3蛋白家族是由多个高度保守的成员构成的调节性蛋白质家族,它们主要以磷酸化的形式与伴侣蛋白相互作用,并能够以多种方式来影响靶蛋白。通过构建14-3-3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纯化重组蛋白获得14-3-3蛋白抗体。为了验证14-3-3蛋白基因在耐铝中的作用,构建14-3-3酵母表达载体,得到14-3-3过表达酵母菌株。在5mmol/L铝浓度下,转基因酵母比对照酵母长势好,这表明14-3-3蛋白通过促进生长赋予酵母对铝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97.
林子轩 《四川动物》2021,40(4):431-437
本文基于模式产地的标本材料,首次发现了我国早期记录的瓢突头蛛Phoroncidia crustula Zhu,1998的雄性个体,并对该物种进行了重新描述.文中提供了该物种的外形、外生殖器鉴别特征图,为该物种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简要描述了该物种的织网与捕食行为,提供了生态捕食行为特征图.检视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998.
建立了红圆蚧与3种寄生蜂,盾蚧长缨蚜小蜂、岭地蚜小蜂和印黄蚜小蜂相互作用的系统模型,按红圆 的面积大小分成3种,s(0.55mm^2以上),t(039-0.55mm^2)、u(0.39mm^2以下),分析三维系统(2种寄生物与1种寄主)和四维系统3种寄生物与1种寄主)在不同红圆蚧大小分布(s,t,u)条件下系统的动态变化,确定了寄生物相互排扩和边界条件,为红介的生物防治决防治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9.
从太原市白蜡树上采集的自然染病死亡的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号为TYL001。经过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该菌株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用该菌株5种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6孢子/m L、5.0×10~6孢子/m L、1.0×10~7孢子/m L、5.0×10~7孢子/m L、1.0×10~8孢子/m L)感染桑白盾蚧雌成虫,感染6d后,孢子悬浮液对桑白盾蚧的感染率分别为80.00%、83.33%、86.67%、90.00%、93.33%,说明该菌株对桑白盾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有浓度效应;感染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在72–120h之间,且孢子浓度越大,感染症状出现的越早;5种孢子浓度的感染中时IT50依次为106.95h、97.00h、91.46h、87.73h、79.38h,说明感染致病所用时间也具有浓度效应。本研究为生物防治桑白盾蚧提供了新菌种。  相似文献   
1000.
为明确朝鲜毛球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 Borchsenius自身挥发物中所包含的信息素组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对该蚧虫各龄期虫体的挥发性气味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得出100μm PDMS萃取纤维对虫体的挥发性成分吸附性能较好,再以其吸附2龄若虫、3龄若虫、雌成虫以及虫卵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了不同龄期、不同虫态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异同和数量差异。结果表明,朝鲜毛球蚧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烷烃类、醇类、酮类、酯类、含苯环化合物等29种成分。随着龄期的增加,虫体挥发物的种类由2龄若虫的22种,3龄若虫的15种,逐渐减少到雌成虫的10种,且不同发育阶段的挥发性组分有明显差异。在若虫期1-辛烯-3-醇的相对含量都是最大的,分别占25.28%和22.51%;发育到雌成虫阶段,2-十一酮增加到21.85%为相对含量最大的组分;而虫卵中邻二甲苯(48.71%)相对含量最大。通过分析挥发物的变化规律,结合其他研究结果,初步推测1-辛烯-3-醇是朝鲜毛球蚧的一种重要的信息素成分,2-壬酮、2-十一酮很有可能是朝鲜毛球蚧的性信息素,通过此次研究为朝鲜毛球蚧的天敌引诱剂和性引诱剂的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