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1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不同性别表型黄瓜基因组中雌性系特异的ACC合酶基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一对引物(引物1和引物2)分别从雌性系黄瓜(Cucumis sativus L.)品种“CORONA”、“DALEVE”和强雌性黄瓜品种“中农五号”、“欧洲八号”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到一长约1025bp的ACC合酶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Trebitsh等1997年发表的ACC合酶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大于99%,认为这两个基因片段应该是同一个基因,不同品种来源的该基因的相同性说明了其高  相似文献   
192.
外植体龄和蔗糖浓度对黄瓜子叶产生毛状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和平  李玲  潘瑞炽   《广西植物》2000,20(4):356-360
研究了外植体龄和蔗糖浓度对发根农杆菌 R160 1介导黄瓜子叶产生毛状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 10 d龄子叶外植体产生毛状根的能力最强 ,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为 88.89% ;2 0 d龄子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比 10 d龄子叶外植体降低 52 .86% ;30 d龄子叶外植体感染发根农杆菌R160 1后不产生毛状根。感染发根农杆菌 R160 1的黄瓜子叶外植体在不加或加 1%蔗糖的 MS培养基上的毛状根诱导率极低 ,子叶外植体逐渐变黄 ,腐烂 ;而培养基中添加 2 % ,3%或 4 %的蔗糖可显著提高子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黄瓜毛状根能在无外源植物激素的 MS液体培养基中自主生长。冠瘿碱的高压纸电泳检测表明毛状根已被 Ri T- DNA转化  相似文献   
193.
三唑酮对黄瓜子叶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瓜子叶衰老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20mg/L三唑酮右明显提高SOD,ASA-POD,CAT活性,抑制POD活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提高,三唑酮可降低MDA含量。表明三唑酮减轻脂氧化程度,延缓了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194.
离体黄瓜子叶不定根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体黄瓜子叶在仅加有双蒸水的培养皿中能高频率发生不定根的现象,并对不定根发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核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6d苗子叶不定根发生率最高,不定根发生高峰是在培养后3d~5d,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生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和核酸含蜈则降低。  相似文献   
195.
黄瓜线粒体DNA类质粒pC1的性质和核酸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津研四号黄瓜线粒体中除主环DNA外,还有4种DNA类质粒:pC1、pC2、pC3、pC4。将环形类质粒pC1lpk gc pUC19的EcoRⅠ位点上,克隆至E.coli JM109中。以克隆的pC1为探针,进行同源性检测,pC1与津研四号黄瓜的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线粒体中其他类质粒不同源。对pC1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pC1长度2 889bp,含有多个正向和反向重复序列,有3个8  相似文献   
196.
施钾时期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在相同施钾量的基础上。采用一次性基施,1/2基施、1/2于拔节期追施。研究施钾时期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施钾比一次性施钾提高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旗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提高了籽粒中蔗糖的供应强度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了籽粒产量.研究还表明。两个施钾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叶片中蔗糖的合成能力和其在籽粒中转化为淀粉的能力,施钾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钾较好地协调了光合物质合成、运输与转化,即较好地协调了淀粉合成的源库关系.  相似文献   
197.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柯丽霞  杨超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39-1742
清凉峰北坡的大型真菌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清凉峰北坡共有大型真菌2纲10目38科72属16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等林带中。按经济价值分有食用菌72种,药用菌55种,毒菌19种;依生态习性分有木生菌68种,土生菌84种,菌根真菌2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大型真菌自然发生的常见种类和分布,并对该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评价,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该区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8.
两种螺旋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硒胁迫和生物有机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极大螺旋藻(S.maxima)和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硒胁迫处理,分别从接种后第1d至第5d开始添加硒,并不断增加硒含量,至第7d使硒的累计添加量为1000mg·L-1,形成5种不同硒胁迫(硒胁迫Ⅰ~Ⅴ),观察各种硒胁迫下螺旋藻的生物量及对无机硒的生物有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硒胁迫Ⅰ~Ⅳ对两种螺旋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而硒胁迫Ⅴ对螺旋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藻体含硒总量和螺旋藻对无机硒的有机化率按硒胁迫Ⅰ~Ⅴ依次增加。首次提出硒胁迫强度概念,并用此较好地解释了有关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9.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黄瓜(Cucumis sativus L.)雌花柱头发育过程中传递组织、分泌组织和乳突细胞的超微结构.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乳突细胞和分泌组织细胞的细胞质内密布很多管状及槽库膨大的内质网,产生很多分泌囊泡;在成熟柱头的传递组织和分泌组织细胞间观察到大量的胞间连丝;乳突细胞和分泌细胞高度液泡化,质膜内折;在柱头发育过程中分泌组织细胞的核周腔扩大形成裂瓣状核,到柱头成熟阶段裂瓣状核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成熟柱头的不同组织细胞中,ATPase的活性呈现在质膜和液泡膜上,随着柱头的发育,PM-H -ATPase的比活性明显增强.结果表明,黄瓜雌花柱头的腺特征随发育进程而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200.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以国家褐潮土16 a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北京昌平),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与耕种农田土壤相比,长期撂荒(CK0)可以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而农田耕作后,破坏了水稳性大团聚体,相应地增加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含量。与长期不施肥种植作物(CK)相比,长期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和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处理对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有显著影响,其中对2mm和0.25 2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说明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0.25 2mm和2mm团聚体富集。在不同水平水稳性团聚体中,2mm和0.25 2mm两个级别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显著高于0.0530.25mm和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可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长期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并施氮磷钾化肥的处理(NPKF)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高于长期小麦-玉米轮作并施氮磷钾化肥的处理(NP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