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应用KMnO4氧化法测定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Populus davidanda)和辽东栎(Querces liaotungensis)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和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60%和36%,差异主要在0~7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29%和29%,差异主要在0~50 cm土层。农田和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11%和4%以上, 差异主要在0~20 cm与70~11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3.3%和5.3%,差异主要在0~11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其中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和草地中大,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幅度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比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大。这可能由土壤有机碳的输入、稳定性、质量和根系分布等差异所致。结果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随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而降低,随农田或草地中造林而增加,且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大。另外,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在土壤剖面的分布也随土地利用变化而改变,其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大。  相似文献   
182.
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105 d的恒温(25℃)控湿室内培养方法,探讨了华北平原高产粮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水分和有机、无机氮输入对其影响。试验设4个肥料添加水平和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对照(S0)、仅添加无机氮(尿素)(S1)、无机氮和有机氮(鸡粪)配施(S2)以及仅添加有机氮(S3)和25%(田间持水量;M0)、50%(M1)、75%(M2)和100%(M3)共1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1 d达第1高峰,之后直线下降,培养7 d时下降幅度达57.2%—75.0%,培养20—30 d时出现第2高峰。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有208.8—1161 mg/kg,主要集中在前30 d,可占整个培养期的59.1%—69.9%,105 d的净矿化率为0.07%—2.01%。根据双指数方程模拟结果,研究了土壤潜在矿化碳库(C1+C2),其中活性碳库(C1)和惰性碳库(C2)分别为53.0—135.1 mg/kg和156.9—1069 mg/kg,潜在矿化率为1.75%—9.66%。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有机碳矿化,且与潜在矿化碳库呈二次函数关系(P0.05)。田间持水量25%—100%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降低,其中M2(田间持水量75%)的有机碳净矿化率最高。有机碳矿化量与土壤微生物碳和矿质氮含量呈线性正相关(P0.05),保持氮水平(200 kg N/hm2)相同,有机氮(鸡粪)和无机氮(尿素)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有机氮和无机氮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均与土壤含水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83.
通过对蔬菜单株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蔬菜单株高产栽培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在黄瓜单株高产无土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4.
豇豆病毒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炯  郑红英  程晔  陈剑平 《病毒学报》2001,17(4):368-371
为澄清浙江省豇豆病毒病病原及其分类,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Sprimer扩增了浙江豇豆线状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时又根据已知CMV RNA3序列设计引物pCMV-44-63/1200-1181,扩增了混合的CMV-ZJ运动蛋白基因全序列。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产中仅存在一种线状病毒(CV-ZJ),该病毒与一泰国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8.6%),与花生条纹病毒(PStV)、石斛花叶病毒(DeMV0.)、赤豆花叶病毒(AZMV)、黑眼豆豆花叶病毒(BICMV)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分离物间的同源性为88.5%-94.4%,而与其它CABMV分离物的同源性均低于70%。进化树分析表明,PStV、AZMV、DeMV、BlCMV和BCMV为同种异名,应统称为BCMV,而CABMV为另一种病毒;CV-ZJ和泰国CABMV分离物应分类为BCMV豇豆株系。CMV-ZJ的运动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属于CMV亚组Ⅰ,与其它分离物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1%-97.8%。  相似文献   
185.
瘤胃微生物在有机废物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处理农业残余废物、城市有机垃圾和一些有毒物质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对影响其降解的环境条件、工艺条件和反应促进因素做了介绍,认为结合现代厌氧消化技术和瘤胃发酵技术,瘤胃微生物可以在有机废物处理中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6.
提出了以蜡状芽孢杆菌与金矿化作用及有机质、流体矿化系统协同演化作用机制,认为生物矿化作用是随着其他地质作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阐述生物-蜡状芽孢杆菌、有机质、流体矿化及生物矿化作用演化机制,从而把构造演化与生物矿化作用结合起来研究.主要介绍有机流体的主要来源,着重探讨生物矿化作用子系统,其中包括活生物体的作用,有机质的作用及有机流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7.
黄瓜钝绥螨对茶黄螨雌成螨和腐食酪卵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黄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 对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雌成螨和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卵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黄瓜钝绥螨的第1若螨,第2若螨,雌成螨捕食茶黄螨雌成螨和腐食酪螨卵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其中,雌成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对腐食酪螨卵和对茶黄螨雌成螨的攻击系数a大,处理时间th短,第2若螨也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静态的腐食酪螨卵比对动态的茶黄螨捕食能力强,黄瓜钝绥螨对茶黄螨雌成螨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88.
三唑酮对离体黄瓜子叶膜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三唑酮处理后离体黄瓜子叶衰老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及膜系统有变化。结果表明:20mg/L三唑酮能有效抑制O^-2.、H2O3的累积,减轻质膜相对透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及组织自动氧化速率。这表明三唑酮减轻了活性氧在植物体内的累积,可以作为一种活性氧的直接或间接清除剂。  相似文献   
189.
190.
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的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  董双林  李德尚  张兆琪 《生态学报》2002,22(12):2133-2140
1 998年 4~ 7月对高青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构成和各有机碳库储量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生物的干重 (PZ)占总颗粒悬浮物干物质 (TS)的 4.2 6%~ 2 5 .97% ,平均 1 2 %。各围隔浮游植物干重(DW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 0 .1 6~ 0 .70 mg/L,有鱼围隔均比无鱼围隔的大。浮游动物干重 (DWZ)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 .3 2~ 2 .81 mg/L,养鲢围隔中最小 ,小于无鱼对照围隔 ,养罗非鱼围隔明显高于养鲢围隔。颗粒悬浮物的灰分含量平均值为 42 .3 8%。溶解有机碳 (DOC)、颗粒有机碳 (POC)库储量平均值分别为 5 .40± 1 .61 mg C/L和 1 .96± 0 .96mg/L。各处理围隔间颗粒有机物的 C/N比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总平均值为 6.97± 0 .2 4。 TOC、DOC和 POC比例为 1∶ 0 .73∶0 .2 7。浮游生物碳和腐质颗粒碳占 POC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 3 4.65 %和 65 .3 5 %。腐质颗粒碳、浮游动物碳与浮游植物碳的比例为 9.2 9∶ 3 .71∶ 1。浮游生物碳中浮游动物碳占 78.8% ,浮游植物碳占 2 1 .2 %。浮游动物碳比浮游植物碳高 ,这可能是内陆盐水的通性。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颗粒有机碳 (POC,mg C/L)与浮游植物叶绿素 a(Chla,μg/L)和悬浮颗粒有机物 (SO,mg/L)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