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研究草地生态建设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对于草地生态建设工程成效评估及草地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采用IPCC推荐的碳收支清单法,分析了2000-2006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并对3种管理措施下(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和围栏封育)草地土壤达到最大有机碳密度的时间进行估算.结果表明: 2000-2006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草地土壤碳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工程区整体表现为碳汇,碳汇量为59.26×104 t C;不同草地管理方式下草地土壤固碳速率和效益差异显著,其中,人工种草的土壤固碳速率较快,为0.25 t C·hm-2·a-1,而围栏封育导致土壤固碳效益较高(0.63亿元);与其他草地类型相比,低地草甸和温性草甸草原的土壤固碳速率较快,均为0.14 t C·hm-2·a-1.通过管理措施使草地达到潜在最大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而言,人工种草所需的时间较短(57.75年).  相似文献   
62.
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虫腈是第一个商品化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氟虫腈为防治一些世界性的重大害虫包括对以前使用的杀虫剂具有严重抗性的害虫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氟虫腈的大量使用,害虫对该药的抗药性问题受到日益关注。至今,重要的农业害虫如小菜蛾,烟粉虱、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及斜纹夜蛾等已经对氟虫腈产生抗药性。文章就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发生概况、交互抗性及抗药性机理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氟虫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4.
聚焦林业碳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30日,广西环江县兴环营林有限责任公司与生物碳基金托管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签订了一项碳减排量购买协议,标志着“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65.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6,22(5):860-860
核燃料铀的生物治理与回收在本刊〔2005,21(2):369〕曾作过报道,这里再做些补充。放射性核聚变燃料如铀、氘等若发生泄漏而不能及时得到治理,则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使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因战争和核事故而造成核污染的事件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其危害几年甚至几  相似文献   
66.
绿洲化过程中的土地结构变化和稳定性研究对沙地荒漠化治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提取了该时间段毛乌素沙地绿洲化土地空间分布信息,使用叠置分析、格网化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绿洲化土地变化模式和稳定性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并成功实现逆转,绿洲化过程显著,林草覆盖率从1980年的10.2%增长到2020年的73.7%,绿洲化土地面积从1980年的3.25万km2增长到2020年的3.39万km2,极重度、重度和中度荒漠化面积大幅下降,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大幅上升;绿洲化土地变化表现为稳定、波动、扩张和退缩4种模式,2020年这4种模式的绿洲化土地面积占比分别为78.7%、12.2%、6.2%和2.9%;毛乌素沙地累积变化强度较低的绿洲化(低于0.12)占总绿洲化土地面积的82.7%,沙地绿洲化总体趋于稳定。针对毛乌素沙地稳定沙带及不同变化模式绿洲化土地应采用适宜的分区治理对策,其中,在风沙活动强烈的沙漠化扩张区域歼灭沙害;在生态脆弱、沙漠化反复的绿洲化区域巩固风沙...  相似文献   
67.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可通过其快速进化的寄主选择适应性,改变取食策略,调节生长发育的节律,以及规避自然天敌等抑制、逃避或改变植物的防御,即行为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可适应植物蛋白酶抑制剂、逃避植物防御伤信号、解毒植物次生物质,以及抑制植物阻塞反应来对植物防御进行反防御,即生理和生化防御机制.其中,昆虫抑制植物伤信号,防止植物阻塞反应是反防御机制的研究热点.昆虫反防御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昆虫-植物间协同进化关系的认识,并为害虫治理和抗虫植物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准确识别公立医院治理制度变革涉及的各利益相关者,厘清各方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推进公立医院治理制度改革。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政策法规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采访地方行政官员、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生等共15人,列举分析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和改革中的职权变化。结果 公立医院治理制度改革涉及14个利益相关者,改革的推进会导致各利益相关方工作量的增加或权益的减少,改革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结论 利益相关者在公立医院治理制度改革中的力量不容小觑,行政决策首脑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描绘清晰的愿景,设立权威联系人,建立联动机制,设立改革专项经费,补偿各利益相关者的额外劳务,才能保证改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肉类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肉类屠宰加工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由于原料质量、屠宰冷却工艺、保鲜技术等的应用比较落后,并且缺乏对加工过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生鲜肉的卫生质量指标和安全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众多安全质量问题中,微生物污染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冷鲜肉生产中微生物污染治理进行了研究,希望为生产质量合格,安全性高的冷鲜肉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发生骤变。自2013年以来,济宁市连续多次出现雾霾天气,部分时段、路段最小能见度仅50米。气象部门发布了大雾预警信号,交通等部门也启动应急机制,以此来应对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严重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长此以往,将会给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对济宁市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雾霾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