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中国(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流感月报告病例数进行预测研究,为中国流行性感冒(流感)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使用SPSS 24.0软件,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流感月报告病例数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以2017年1~5月的月报告病例数作为验证数据,评估和筛选最优模型。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流感月报告病例数为基础数据,建立的最优模型为ARIMA(4,0,4),其平稳R2=0.672,标化BIC=18.032,Ljung-Box Q=16.381,P=0.089。对2017年1~5月的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仅为-3.25%。ARIMA模型在预测中国流感月报告病例数方面效果较好,但模型的建立和预测应用是个动态过程,需不断根据积累的数据进行调整,从而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我国(不含中国港澳台)手足口病月报告的重症患者数进行预测研究,为该模型在手足口病及其它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根据2010-2015年全国手足口病月报告重症患者数时间序列,以2016年1-9月的月报告重症患者数作为验证数据,建立我国手足口病月报告重症患者数的ARIMA模型,并与2010-2014年数据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2010-2014、2010-2015年两个不同时间序列建立的我国手足口病月报告重症患者数模型分别为ARIMA(1,1,0)(2,1,0)12、ARIMA(0,1,1)(2,1,0)12。以上两个不同时间序列预测结果比较发现,数据积累较多,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变小,但预测时间越短尚未发现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同一研究内容,时间序列年代不同,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能不同;认为ARIMA模型数据积累越多、预测时间越短、预测误差越小的情况还需得到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芒和五节芒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大熵模型, 将我国现有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五节芒(M. floridulus)的地理分布信息与19个降水及温度等气候因子相拟合, 预测了芒和五节芒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 并推测出芒和五节芒的基本生态位。结果显示: 芒的潜在适生区包括四川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内蒙古中部、黑龙江、吉林西部、辽宁西部、青海东南部等地区, 其基本生态位参数为: 最暖季节降水量为400-1 000 mm, 平均8月降水量为100-350 mm, 7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5 ℃, 平均7月降水量为100-350 mm, 11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0-22 ℃, 最干月平均气温为-15-20 ℃, 平均12月降水量为100 mm以下; 五节芒的潜在适生区为云南、陕西、山西、宁夏、河南、山东、吉林、辽宁以及四川西部、甘肃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区, 其基本生态位参数为: 最暖季节降水量至少在400 mm以上, 平均6月降水量为150-550 mm, 7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5-30 ℃之间, 6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0 ℃, 平均4月降水量为50-100 mm。结果表明, 在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下, 我国有丰富的适合栽植芒和五节芒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月见草籽油在医药、保健及食品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月见草籽油进行了研究,采用超声及粉碎处理方式对月见草籽进行预处理,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0min、超声温度60℃;采用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利用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优的月见草籽油脂提取工艺:料液比为5.4(w/w)、酶添加量为1.38(v/w)、酶解温度为62.5℃、酶解时间2.8h,响应面有最优值为84.32%;测定油脂的基本组成及相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月见草籽油的皂化值、折射率、色泽的影响不显著,但酸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月见草籽油。优化的工艺简便可行、提取率高,为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月见草籽油提取工艺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方杰  赵博光  杨振德  朱麟 《昆虫知识》2011,48(1):132-135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美洲黑杨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 L.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水平不同的无性系影响分月扇舟蛾幼虫体重、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抗性较强的89-3号无性系对幼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幼虫取食后,其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在第2天有显著下降,但随后表现不明显;而感性较强的74-4号无性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虫取食后,其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在贵州省从江县,侗族人民自纺、自织、自染,因此他们所穿衣服的布料大都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的。在侗寨,每一个家庭都有印染作坊,这套古老的工艺主要由侗族妇女来完成。纺纱、织布、染布花费了侗族妇女们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妇女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她们种植、制作蓝靛,最后印染。没有文字的侗族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工艺在不断重复和轮回中保留下来,并流传了数千年。蓝靛是一种天然的草本植  相似文献   
17.
CHS基因起源初探及其在被子植物中的进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与TAIL-PCR方法,从半月苔(Lunulariacruciata(L.)Dum.exLindb.)中获得了一段长约1000bp的基因片段,它与已知的CHS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相似性大于56%,在氨基酸水平上的相似性大于60%,所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中酶反应的4个催化位点与已知晶体结构的紫花苜蓿MCHS2A上的催化位点相同,首次证明了苔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类CHS基因,将CHS基因的起源时间推到苔藓类植物出现之前。以该序列和两种蕨类植物(Psilotumnudum(L.)Griseb.和EquisetumarvenseL.)的CHS序列作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了被子植物的CHS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大部分科中的CHS分布在不同的分支上,而十字花科、豆科和禾本科各自聚成一个单系类群。以邻接树为依据,对茄科、旋花科和菊科的CHS基因进行了相对碱基替换速率的检测,发现这三个科内或科间序列的替换速率不一致。被子植物的CHS基因在基因拷贝数目、碱基替换速率以及重复/丢失事件的发生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生活环境、花的特性以及对外界的防御系统等的多样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云锦杜鹃的开花动态与繁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边才苗  金则新 《广西植物》2005,25(2):169-173
对3个云锦杜鹃种群的开花动态和传粉方式等野外定位观测结果显示:花芽在花朵开放后形成雏 形,经过8~9月的生长后成形,次年4月复苏,形成含6~12朵花的总状伞形花序,5月初开花,花期接近25 d。花生命周期为5~8d,其中种群G的周期最短,平均为5.8d,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长,湿度相对较低,花形 态较小。开花后第二天到第三天,花药开裂,散出粘连成串的花粉,悬挂在花柱的中上部,同时柱头进入可授 期;第五天到第六天,花瓣与花托分开并前移到花柱,使花柱倒垂,花粉串能粘附到柱头上。根据人工授粉试 验和花粉落置观察的结果,云锦杜鹃的繁育系统为混合交配型,自然条件下为花后自花授粉,主要借助花瓣脱 落来传播花粉;但根据杂交指数估算和花粉-胚珠比测定,云锦杜鹃的繁育系统为异交,自交亲和,需要传粉 者,说明云锦杜鹃可能是由虫媒传粉向自花传粉演化。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海三棱藨草带生长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4—11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每月1次采用样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植被进行同步取样;在鉴定、计数和生物量(干重)测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性测度以及聚类、排序等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月间存在一定波动变化,9月份多度最高,平均为1536ind/m2,10月份生物量(干重)最高,平均为21.60g/m2;不同月份优势类群组成、多度及生物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瓣鳃类仅在部分时段表现出优势特征。物种数整体呈V字型变化特征,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由于种间个体数量分布的变化滞后于整体物种数的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谷变化滞后于物种数变化,即物种数在5月份达到最低,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在6月份达到最小值。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月间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水文(包括水动力条件)以及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子或者不同因子协同作用不同。它们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度变化,进而改变整体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段金花  张润杰 《昆虫学报》2004,47(2):213-218
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容器大小和捕食者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六斑月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捕食的菊小长管蚜高龄若蚜头数增多,而在25℃~35℃有相反的趋势,以25℃下的捕食数量最大,平均达95头/天,捕食上限达392.1头。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温度与六斑月瓢虫捕食作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捕食的最适温度(25℃左右)与菊小长管蚜发生高峰季节的温度相吻合。六斑月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搜索常数Q为0.9003,干扰系数m为0.9816,E=0.9003P-0.9816。实际应用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子、瓢蚜密度比等对防效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