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Saiga 是一种小型牛类,站立时肩高80厘米.它的主要特征是鼻子形似象鼻:灵活,向下延伸超过下颌;角弯曲,具横脊,长达35厘米.在更新世晚期,它与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人们还不能确定谁是 Saiga 的直接祖先.但它与西藏 Pantholops 的现生种 Pantholops hodgsoni 和化石种 P. hundesiensis 有亲密关系.Gentry(1968) 把中国青海晚中新世的 Qurlignoria 也归入到 Simpson(1945) 建立的 Saigini 族中.由此推测,至少从晚中新世以来, Saiga 族已自成一支独立的演化线.最早的 Saiga 发现于西伯利亚东北下 Kolyma 河 Olyorian 期的地层中. Sher(1967) 把它归入到阿拉斯加晚更新世 Saiga ricei 种中.然而,在种的归属上,这可能还有问题.有关中更新世 Saiga 的报道极少.但这些报道已表明在这一时期 Saiga 已从亚洲中部向西扩散,远至西欧.在最后间冰期时, Saiga 在接近 Baku (Apsheron) 岛的 Binagadi 出现. Aekpeova(1955) 为该地大量的 Saiga 标本建立—新种: Saiga binagadensis.比较表明,它应该是 Saiga tatarica —亚种:Saiga tatarica binagadensis Alekperova, 1955.在最后冰期时, Saiga 已在古北区达到它最大的分布范围(图1).已知含 Saiga 的化石地点超过180个.在乌拉尔山区,它向北分布到达北纬62度;在鄂博河流域,它延伸进入北极区;向东它到达白令陆桥. Saiga 还在阿拉斯加存在.然而,由于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成为迁移的障碍, Saiga 未能进入亚平宁半岛;在中国东北、内蒙和山西等省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西伯利亚东北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的 Saiga 种是 Saiga tatarica borealis,而在克里米亚和苏联西南部一些旧石器地点的 Saiga 化石标本应归入 Saiga tatarica tatarica.欧洲的 S. prisca 和阿拉斯加的 S. ricei 可能是 S. tatarica borealis 的同义词(Baryshnikov et Tikhonov, 1989).在 Saiga 的进化中,角心有逐渐变得粗壮,角心基部相互靠近和两角心向上分开程度变小的趋势.因此, R. D. Kahlke(1990) 提出 Saiga 可能含有两种类型: "Bottrop 类型"和 "Pahren 类型"(图版 I, 1-2).前者为原始的 Saiga, 包括欧亚大陆第二间冰期、最后间冰期和最后冰期的类型;后者主要以欧洲 Weichselian 期的一些破碎头骨为代表.这种分类将来有可能与 Baryshnikov et Tikhonov(1989) 提出的分类合并.现生的 Saiga 包括两个亚种: S. tatarica tatarica 和 S. tatarica mongolica.前者分布于苏联卡尔梅克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和半干燥地区;后者出现在蒙古.  相似文献   
92.
93.
两广部分地区猩猩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广东罗定、云浮及广西等地的猩猩牙齿化石进行了宏观及微观的形态观察。认为猩猩牙齿咬合面除有较多的褶皱外,大多数标本上还有明显的生长线。化石猩猩牙齿与现生种的相比.牙齿的生长线后者不如前者显著;牙齿的大小是后者小于前者。这些现象表明Hooijer(1948)提出的 Pongo Pygmaeus weidenreichi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94.
北京云水洞的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标本包括鸟类一新种Phasianus yanshansis sp.nov.、啮齿类一种、奇蹄类一种、偶蹄类两种。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碳~(14)测定是18,540±250年,与周口店山顶洞相当。  相似文献   
95.
记述了甘肃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丽牛(Leptobos)下颌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丽牛下颌材料。依据p3、p4的下前尖与下前附尖分离,下后尖向后延伸不与下前尖愈合,m1-m3的下后尖和下内尖冠面形状近于圆形,连续发育有下外附尖,m2的下后附尖弱,m2和m3的下原尖和下次尖有前后向收缩等特征,以及相同地点产出的短角丽牛头骨,将新材料归为Leptobos brevicornis。新材料补充了丽牛的下颌形态特征:下颌骨水平支窄长,齿槽间隙对颊齿齿列的比例大,前臼齿列短,水平支与垂直支之间的夹角约为120°,下颌角约呈90°。这件下颌骨的前端保留有食肉动物袭击的痕迹,该伤痕可以被解释为由大型虎亚科动物攻击丽牛时犬齿刺穿形成。这样的骨骼证据表明,攻击猎物口鼻部而使猎物窒息死亡,这种与现生大型猫科动物类似的捕食行为在早更新世的虎亚科动物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96.
《生物学通报》2005,40(11):13-13
一种来自印尼费洛里斯岛的晚更新世的小体格原始人类的发现,引起人们很大兴,趣而将其划分为一个新种却存在争议。现在,关于这个被命名为Homo floresiensis的当地人种的情况有了更多证据。在弗洛里斯岛上一处名叫LiangBua的地方挖掘出的遗骨包括另一个很小的成年下颚骨.距今已有15000年,以及最初发现的一个被称为LBI的“人”的右臂骨头。  相似文献   
97.
98.
本研究利用保存丰富、完好的放射虫对塔斯曼海更新世层序进行地层学分析。对塔斯曼海南部更新世的KH94-4TSP-4PC岩芯的放射虫组合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分析,并从8 .6 m长的岩芯中识别出83种放射虫。依据放射虫属种的出现和消失,可得到两个放射虫带,即Chi带(老)和Psi带(新)。Chi带的顶部以Saturnalis cir-culariHaeckel ,Cycladophora pliocenicaHays的最后出现和Triceraspyris antarcticaHaecker的首次出现为标志。Psi带的顶部以Stylatractus universusHay和Antarctissa cylindricaPetrushevskaya的最后出现为标志。这些放射虫带可与浮游生物的有孔虫Globorotalia ( G.) truncatulinoides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9.
中国更新世兔属(Lepus)化石较为丰富,尤其是周口店各化石地点产出了大量的标本。但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对现生骨骼标本的研究与对比,分类位置混乱或仅鉴定为未定种。详细观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现生兔属8种的187件头骨标本,归纳整理出Lepus各个种头骨与牙齿特征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变化以及稳定的特征。主要稳定特征包括:鼻骨基本形态,如长度、前后相对宽度等;额骨两侧凹陷深浅;眶上突上翘程度;颞窝的深浅及宽度;成年个体上间顶骨愈合,或不完全愈合;门齿前齿沟的形态及白垩质充填的情况;门齿孔宽,腭桥长及翼内窝宽度的比例关系;颧骨高度,浅层咬肌窝及咬肌突腹面三角的形态(反映出咬肌的发育程度);吻部形态;下颌骨基本形态(冠状突、上升支、齿隙骨体、颏孔位置等);颊齿基本形态等。在对现生标本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周口店第13地点的兔头骨及颅后骨骼,命名一新种德氏兔Lepus teilhardisp. 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已知兔属各种:颅全长平均大于90 mm,眶上突轻微上翘,前支稍短,后支发育;额骨两侧凹陷浅;咬肌突腹面中等大小;颧弓浅层咬肌窝较深;翼内窝宽度明显大于腭桥最小纵径;门齿孔较细长;颞窝上突起较高;枕外结节向下延伸成一低脊;听泡较大;外枕骨较宽,顶视几乎覆盖岩乳骨及部分听泡;I2前齿沟"V"字形,内、外两侧的前缘较平直且几乎持平,充填少量白垩质;下颌骨冠状突倾斜。陕西蓝田陈家窝子发现的翁氏兔(Lepus wongi)也归入该种内。将山东淄博孙家山发现的标本命名为淄博兔Lepus ziboensissp. nov.。该种门齿前齿沟浅窄,充填白垩质;齿隙明显较长;腭桥较长;翼内窝宽度与腭桥长度近乎相等;P2外前褶沟窄浅,内前褶沟亦较浅;p3在1件标本上可见较浅的前内褶沟。根据共生动物群分析,淄博兔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参照测年数据德氏兔的时代可能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00.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