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peii)。三合大洞是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为第12个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在广西。三合大洞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第9个产地, 也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目前最靠南的记录。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同样证实了裴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 繁盛地区也在广西。虽然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起并可能延续到晚更新世早期, 裴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早期, 但是迄今发现的小猪与裴氏猪同时产出的层位均为早更新世地层, 而三合大洞是迄今我国境内第6个小猪和裴氏猪伴生的早更新世地点。小猪和裴氏猪也经常出现在巨猿产地, 三合大洞是迄今它们共生的第5个地点。小猪和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出现指示三合地区在早更新世具有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  相似文献   
62.
北京凤凰山地点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以北8km处, 是一处含哺乳动物化石与灰烬的洞穴-裂隙堆积。该地点包括两个化石层,上层为洞外的冲积物, 由棕红色黏土组成, 靠下部发现有零星的、破碎的化石, 可鉴定出似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和羚羊(Antelopinae)两种类型; 下层含有灰烬层,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鉴定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鬣狗(Hyaenidae)、三门马(Equus sameniensis)、犀(Rhinocerotidae)、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水牛(Bubalus sp.), 共7种。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南京人化石地点的动物群相似, 指示该地点化石层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部分骨骼表面痕迹与灰烬层的发现显示该地点可能不排除有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存在。  相似文献   
63.
2007-2008年, 广西崇左智人洞发现了3件智人化石标本, 智人Ⅱ号为下颌右侧第3臼齿伴有部分下颌骨, 智人Ⅱ号为游离的下颌右侧第2或第3臼齿, 智人Ⅲ号为人类下颌骨中间部分残段。釉系测年结果显示其为距今10万年左右, 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这3件化石标本显示出一系列的病理及异常现象:智人Ⅱ号牙齿齿根大部分暴露, 牙槽骨萎缩, 个体生前患有严重的牙周炎; 智人Ⅱ号牙齿龋病严重伴随齿根部大区域突起的白色钙化状的牙骨质增生, 个体生前可能患有严重的牙周组织炎症; 智人Ⅲ号下颌骨牙列拥挤, 双侧中门齿扭转, 双侧前臼齿对称性出现根尖周炎症状, 最大可能个体生前双侧前臼齿具有畸形中央尖, 突出的牙尖折断后牙髓感染导致根尖部牙槽腔扩大。更新世古人类出现龋病的情况非常罕见, 智人洞发现的人类龋齿是目前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报道的最早的龋病病例。智人Ⅲ号下颌显示的牙列拥挤与牙齿扭转对于探讨人类咀嚼器官的退行性演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4.
公篓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 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 地理坐标为23°45.568'N, 106°42.210'E。该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采集石制品88件, 是百色盆地较早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10年我们对遗址进行复查时又采集石制品14件, 本文对两次采集的石制品进行了分析。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断块, 其中砍砸器数量最多; 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四级阶地的砾石层, 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和角砾岩6种, 以石英岩为主; 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型石制品; 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根据地貌和地层可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65.
陈曦  同号文 《人类学学报》2015,34(4):553-564
长期以来,泥河湾盆地的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聚焦于类群演化和生物地层,缺乏对化石埋藏过程和居群生态的专门研究。近年来,山神庙嘴化石点的正规发掘及丰富的化石发现为引入化石埋藏学方法探讨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山神庙嘴化石点直隶狼化石的骨骼部位组成、居群死亡年龄和生物成层过程进行了研究。骨骼部位组成的分析显示直隶狼的不同骨骼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保存,但在居群层面可能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本文借鉴现生灰狼中常用的牙齿磨耗法、犬齿髓腔闭合率法对山神庙嘴直隶狼的死亡年龄进行了判断。直隶狼的死亡年龄以老年为主,死亡方式为衰老、疾病导致的磨耗型死亡,可能对应了较小的生态压力。直隶狼的埋藏方式为快速的原地埋藏,在被埋藏前受到其他食肉动物和湖滨水流的的改造。  相似文献   
66.
东营坊遗址位于天津蓟县境内。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m2,出土石制品90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的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剥片采用锤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文化层底部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结果,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相似文献   
67.
李浩 《人类学学报》2011,30(3):274-274
2011年4月30日至5月5日,"第二届世界早、中更新世两面器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落成的韩国全谷里史前博物馆顺利举行。这是国际旧石器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来自十余个国家的近五十名代表齐聚一堂,交流与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行七人参加了本届会议。  相似文献   
68.
《人类学学报》2011,30(1):101-101
在本刊2010年度发表的文章中,下列4篇获得优秀论文奖:1)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刘武,武仙竹,吴秀杰,等(1)  相似文献   
69.
百峰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地理坐标为23°45.399'N, 106°43.636'E, 是右江民族博物馆在2009年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共采集石制品27件。类型有石核、石片、手镐、砍砸器和刮削器, 其中手镐数量最多;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4级阶地的砾石层, 类别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和角砾岩5种, 以石英岩为主; 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石核剥片技术表现出剥片者对剥片过程的控制意识。根据地貌和地层推测该遗址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70.
本文主要记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发现的食肉类化石。堆积物的上部主要为颗粒细小的砂质黏土, 而下部主要为直径较大的角砾。2007年出土的食肉目化石有: 似浣熊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狗獾(Meles mele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中华猫(Felis chinensis)和疑似虎(Panthera tigris)?。其中前5个种在形态上与现生种类非常接近; 而最后一个种除与现生虎比较接近外, 与现生狮子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