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52.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53.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54.
王法岗 《人类学学报》2016,35(3):331-342
南山边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北缘,于2013年的旧石器调查中发现。随后的试掘中,出土石制品38件,动物化石3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残片、断块等,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主工业类型。石制品位于泥河湾层中下部,根据地层对比,与大长梁地点、小长梁遗址、照坡遗址、葡萄园遗址等属于同一层位,时代相同,由此在台地北缘形成一处面积广阔、时代接近、分布集中的遗址区,为探讨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活动范围、栖居模式、遗址功能分析等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55.
泥河湾盆地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证据所在地,越来越多的早更新世遗址的发现使得该地区在研究中国北方早更新世人类演化与生存行为领域备受学术界关注。麻地沟遗址群(MD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早更新世遗址群,它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域,由包括E6和E7在内的9个地点组成。MDG-E6与MDG-E7地点发现于2007年,2012-2013年正式发掘,揭露面积分别为30m2和20m2,出土遗物分别有184件和174件。石制品原料主要取自遗址周边的燧石、白云岩和火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剥片和修理技术为硬锤直接打击法且简单随意,组合特征与非洲奥杜威工业(Oldowan)相似。动物化石均很破碎,难以鉴定动物种属。根据地层和初步古地磁测年资料,推测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年龄大致为1.07 Ma BP。  相似文献   
56.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时代较古老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根据磁性地层学资料判断,遗址位于Matsuyama反极性时的Olduvai正极性亚时阶段,其年龄为1.77-1.95Ma。2006年,在黑土沟遗址的考古地质勘探中,查明探坑文化层厚1.33m,由4个自然层组成;在大约7.6m~3的堆积中,出土遗物20585件,包括石制品20489件,哺乳动物骨牙碎片96件。石制品中,石核、石片、断块和器物分别占0.36%、97.90%、1.00%和0.74%,在石片中竟有87.74%的数量是碎屑。器物中出现旧石器晚期常见的圆盘状刮削器。石制品保存新鲜,发现拼合标本3组。石制品绝大部分属于微型和小型标本。砸击制品在地层中的密度较大,而且含有似棱柱状石核和似石叶薄长石片。  相似文献   
57.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59.
记陕西镇安早更新世的两种爪兽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1年8月,本文作者在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一河流相沉积层中采集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化石埋藏集中,种类丰富,均为大型哺乳类,不见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从埋藏情况看,应属原生层位化石。本文记述了动物群中的2种爪兽类化石。爪兽是奇蹄目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群,我国以前发现的爪兽绝大多数都是在第三纪早期或中期的地层中找到的(胡长康,1959;周明镇,1962;张玉萍,1976;邱占祥等,1998),这次在镇安黄家湾发现的2种爪兽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及时代分布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0.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遗址经过两次正式发掘,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2007年4-5月,作者在该遗址周围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对以往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了整理.同年9月,作者在白龙洞进行探察和小规模试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同时还发现可疑燃烧痕迹、动物骨骼表面痕迹以及特殊的动物化石埋藏现象等古人类活动证据.白龙洞发育于上新世沙坪组砾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近水平状节理和裂隙为洞穴发育提供前提条件,垂直渗流为溶蚀的主要方式.白龙洞遗址属原地埋藏,动物群的组合显示中更新世早期的面貌,石英岩岩脉原料可能是导致石器工业组合显示北方石器工业面貌的原因.对遗址分布及埋藏现象的初步分析显示,白龙洞为一处多功能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