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4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4—2005年,在湖北省郧西县境内的黄龙洞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20余件石制品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初步分析显示这是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遗址。我们在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又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11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与6件骨制工具、1500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其它古人类活动证据。野外工作期间我们还对黄龙洞洞穴堆积及山体地貌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该洞穴发育及古人类在洞穴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推测。本文介绍了2006年的野外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342.
山东日照沿海发现的旧石器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记述山东日照沿海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群。这些地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据对比,含旧石器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晚期,石制品在类型上或加工方法上与华北地区同时代的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43.
344.
巨猿是中国南方更新世特有的大型猿类,因其巨大的牙齿和颌骨被认为是迄今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猿类。迄今为止,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显示巨猿的生存年代2~0.3 MaBP。由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时期化石记录的缺失,有关巨猿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诸多争论。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广西吹风洞早更新世早期(1.9 MaBP)巨猿牙齿化石的古蛋白质研究[1 ]。结果显示,巨猿牙齿牙釉质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古代蛋白质,这些古蛋白质由409个特有的肽组成,分属6个内源性蛋白。对这些古老蛋白质的研究表明,巨猿在系统发育上属于猩猩分支系统,大约从10~12 MaBP前分化出来并独立演化。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如此古老的分子证据,提示古蛋白质研究有望为探索早期物种(包括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简要回顾巨猿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并对利用古蛋白技术分析巨猿的演化地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45.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346.
大土包子遗址位于汉水上游的丹江口库区。遗址发掘出土标本58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等。原料主要来自附近河滩砾石,以石英为主,附以石英岩、千枚岩和粗面岩。石核多以砾石面或先前剥片片疤为台面进行单向、多向和向心剥片。工具包含以砍砸器、手斧为代表的大型工具制作体系,以及以刮削器、凹缺器为代表的小型工具制作体系,两者原料选择不同,前者以千枚岩为原料,后者主要采用石英原料。对比分析显示,大土包子遗址与区域内汉水第三级阶地其他遗址均存在出土石制品数量少、分布密度低的现象,可能指示遗址间的同质性以及古人类高频流动性等信息。这一现象在年代较晚的第二级阶地遗址中仍然存在,这一方面暗示了古人类行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技术革新与行为可塑性的缺乏。该遗址年代初步推断属于中更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347.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48.
2009年6~7月在甘肃陇西盆地东部水洛河、清水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16处; 采集石制品200余件, 动物化石60余件, 其中大部分采自地层断面。石制品个体多较小, 原料以脉石英为主,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 偶见砸击法; 石器以小型为主, 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采用硬锤锤击法加工, 以单向为主, 存在少量两面加工者;毛坯以片状为主, 显示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地层观察、石制品特征以及14 C测年结果表明, 这些新地点时代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49.
蔚县盆地地处泥河湾盆地(广义)东南部,其河湖相地层内保留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信息,在研究中国北方更新世人类演化和生存行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吉家庄遗址是近年来新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遗址,埋藏于吉家庄镇以北的河湖相地层内。遗址发现于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6年对其四个地点(JJZ-A、JJZ-B、JJZ-C和JJZ-D)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76m~2,出土190件石质标本和178件动物化石。遗址剖面堆积物以棕灰-棕黄-灰绿-灰黑色细砂、粉砂和黏土为主,文化遗物出自棕灰色-棕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对代表性地点JJZ-B遗址成因(标本风化磨蚀状况、个体大小和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过程中仅受到湖泊片流改造且程度较弱。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东北约6km外的玉皇山,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相对较为彻底和精致,部分石片显示小台面且保留唇的特点,显示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相对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模式1(Oldowan-like)工业较为进步。哺乳动物化石较破碎,地层对比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中更新世。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人类在蔚县盆地的生活方式以及探求泥河湾盆地古人类在早-中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变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0.
分析了来自贺风近三趾马(Plesiohipparion houfenense)、原始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pater)和中国长鼻三趾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个种的共计18颗经过切片处理的颊齿,总结了颊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揭示出这些中国类群与其他欧亚大陆以及非洲的三趾马门类之间可能存在近裔共征。在形态特征上,Pl.houfenense的上下颊齿很可能与西班牙的Pl.crusafonti,土耳其的Plesiohipparion aff.P.huangheense以及非洲的Eurygnathohippus类群有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这些欧亚大陆和非洲类群事实上很可能起源于西瓦利克的Sivalhippus类群。Proboscidipparion属中的两个种,P.pater和P.sinense之间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并且可能与土耳其的"Proboscidipparion"heintzi也有亲缘关系。另外,以前的学者曾提出Proboscidipparion与Sivalhippus支系存在亲缘关系,本文对P.pater和P.sinense上、下颊齿的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