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在重组禽痘病毒中表达多个禽类病原的主要免疫原基因是构建多价基因工程疫苗的前提 ,但相关研究很少。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ILTV)gB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转移载体的基础上 ,构建了含有ILTV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 (NDV)F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gB-F ,采用脂质体转染禽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 (CEF)细胞后 ,通过蓝斑试验筛选出重组禽痘病毒 (rFPV-gB-F) ,并进行了 6轮蚀斑纯化。Western blot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ILTVgB基因和NDVF基因在rFPV-gB-F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为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与鸡痘活载体多价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2.
异位电活动促使背根神经节交感节后纤维的芽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模型上分别全身性给予K+离子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或M受体阻断剂山莨菪碱制造高频的异位放电或异位放电被抑制的背景, 观察CCI动物的热痛过敏和DRG内交感节后纤维末梢芽生的改变. 发现神经损伤后4-AP诱发高频的异位电活动可促使DRG内大量的交感节后纤维芽生并形成大量的交感腺素能的篮状细胞, 动物的热痛过敏加剧; 而在山莨菪碱抑制异位放电的背景下, DRG内交感纤维的芽生明显减少, 动物的热痛过敏减轻. 提示神经损伤后产生的异位电活动可能是DRG交感纤维芽生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23.
温度对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孵育温度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Cantor)性别决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的3个孵化温度为(25±0.5)℃,(29±0.5)℃和(33±0.5)℃。每一温度指标下设置40枚受精卵。在实验温度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用的孵育时间也越来越短。孵化累积温度CTUs在25℃时最高,在29℃时最低,而33℃时则居中,在25℃和29℃时,孵化成活率较高,均达到97.5%。在33℃时孵化成活率只有67.5%,而在孵出的稚龟中亦有一定数量的畸形龟,累积孵化温度也高于29℃时的CTUs,说明33℃的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预示33℃已临近其胚胎发育的存活阈(Survivalthreshold)。在25℃时,雄性子代占优势,雌性率为23.7%;在33℃时,雌性子代占绝对优势,雌性率为94.7%;在29℃时,性比达到平衡,雌性率为50%。经X2检验,在25℃及33℃时的性比与依赖概率估计的性比(1∶1)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这种显著的偏离说明黄喉拟水龟的性别决定属于TSD机制,而且可能属于其中的TSDⅠ型,即高温产生雌性子代,低温产生雄性子代。而29℃可能是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124.
明确物种生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的生境需求和适宜生境空间分布至关重要。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以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研究对象,以其重要栖息地新疆博州艾比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15个鹅喉羚分布点数据和23个环境变量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生境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划分了鹅喉羚在研究区域的适宜生境,并对它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鹅猴羚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是影响鹅喉羚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坡度和最干月降水量对艾比湖鹅喉羚的生境选择影响不大。除了温度和降水在内的19项生物气候变量是鹅猴羚选择生境的重要因素之外,海拔和坡向等地形特征也影响鹅猴羚的生境选择性。鹅喉羚的高度适宜生境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和东部,中度及低度适宜生境区则分布于高度适宜生境区的边缘,而非适宜生境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不仅提供了鹅喉羚在艾比湖的实际分布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也为鹅喉羚在栖息地方面的研究,即鹅猴羚的栖息地选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5.
[目的]为了探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17只鹅喉羚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来源。[方法]对这些鹅喉羚线粒体控制区(D-loop)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分别计算了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和核苷酸多样性(Pi)以及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单倍型NJ(Neighbor-Joining)聚类图。[结果]D-loop区和Cytb分别获得了978bp和543bp的基因片段,D-loop区识别出11个单倍型,Cytb区识别出3个单倍型;D-loop和Cytb的单倍型多样度(H)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63、0.01028和0.330、0.00077;个体之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024,最小遗传距离为0.001;17只鹅喉羚分别聚为2个分支。[结论]该鹅喉羚群体D-loop区多态性较丰富,在野外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6.
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志  朱兴族 《生命科学》2005,17(3):227-230
随着内源性腺苷系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提出,派生出新的课题——腺苷及其类似物能否治疗脑卒中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神经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工作集中在腺苷及其类似物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但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上认为系统性给予腺苷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脑供血减少,从而限制了腺苷的应用。因此,提出了合用外周腺苷受体拮抗剂、腺苷转运蛋白抑制剂及代谢阻断剂,这既能对抗其心血管副作用,又使得脑缺血区的内源性腺苷维持在较高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在脑缺血的病理条件下,腺苷浓度已显著提升,逾越了其自调节的范围。在此情况下,继续强化腺苷的作用,是否有悖于机体自稳态的恢复?诚然,腺苷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近年的研究又显示腺苷及其某些代谢产物具有神经损伤作用,如何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又如何评价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作用机制上,综合评述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神经保护及损伤作用,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7.
利用同源重组将新城疫病毒(NDV)的F和HN基因、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插入鸡痘病毒(FPV)的017株的复制非必需区,其中NDV的F、HN基因、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是在早晚期启动子LP2EP2的控制下,大肠杆菌报告基因LacZ在晚期启动子P11的控制下。经过10轮蓝斑纯化获得了包含了NDV的F和HN基因、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的重组鸡痘病毒,称为rFPV-F/HN/gB/LacZ。经PCR方法证明rFPV-F/HN/gB/LacZ基因组中含有NDV的F基因、HN基因和ILTVgB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试验表明NDV的F、HN蛋白和ILTVgB蛋白在rFPV-F/HN/gB/LacZ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与亲本毒相比,重组病毒在病毒的复制和致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方面无显著不同。这证明了在鸡痘病毒载体的一个复制非必需区可以同时插入多个禽类病原的多个外源基因,为制备多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8.
摘要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miR-1207-5p、miR-186-5p表达水平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LSCC患者,取手术切除的LSCC组织和癌旁组织。检测miR-1207-5p、miR-186-5p、PI3K mRNA、Akt mRNA表达。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统计总生存(OS)和无复发生存(RFS)情况。分析miR-1207-5p、miR-186-5p与PI3K、Akt的相关性以及影响LS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LSCC组织miR-1207-5p、miR-186-5p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PI3K mRNA、Akt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LSCC组织miR-1207-5p、miR-186-5p表达与PI3K mRNA、Akt mRNA表达呈负相关(P<0.05)。肿瘤直径≥1 cm、低分化、TNM分期Ⅲ期、颈部淋巴结转移LSCC组织中miR-1207-5p、miR-186-5p表达低于肿瘤直径<1 cm、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无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miR-1207-5p低表达、miR-186-5p低表达LSCC患者3年总生存(OS)率和无复发生存(RFS)率低于miR-1207-5p高表达、miR-186-5p高表达LSCC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 III期、颈部淋巴结转移是LSCC患者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高miR-1207-5p、高miR-186-5p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LSCC组织中miR-1207-5p和miR-186-5p表达均下调,与LSCC恶性病理特征、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以及低生存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观察极性蛋白Par-3在损伤后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Par-3蛋白在周围神经损伤后髓鞘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32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坐骨神经损伤后第1、2、4、8周)。制备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各时间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损伤远端Par-3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即存在Par-3蛋白,但表达量少,且仅分布于Schwann细胞核内。坐骨神经损伤后,Par-3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发生变化。损伤后1周,Par-3蛋白表达开始升高,Par-3散在分布于Schwann细胞核和细胞浆内。损伤后2周,神经组织中的Par-3蛋白达峰值,在Schwann细胞浆内呈不对称性分布似包绕轴突,呈新月形或C形。损伤后4周和8周,Par-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神经组织中Par-3蛋白主要分布于Schwann细胞核内,胞浆内很少。结果 极性蛋白Par-3可能参与周围神经损伤后Schwann细胞的髓鞘再生。  相似文献   
130.
小麦突变体返白系返白阶段叶绿素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返白系在返白阶段 Chl、胡萝卜素 ( Caro)含量均下降 ,但 Caro/ Chl的比值大于对照 ,表明叶片白化不是因 Caro减少引起的。Chl下降的同时 ,Chla和 Chlb均下降 ,表明该突变体属阶段性缺总 Chl型。返白初期 Chlase活性增高 ,返白中期活性下降 ,表明 Chl降解不是造成叶片失绿的主要原因 ;Chl合成中间物 δ-氨基酮戊酸 ( ALA)、胆色素原 ( PBG)积累 ,尿卟啉 ( Uro )、原卟啉 ( Proto )、镁 -卟啉 ( Mg- Proto )、原叶绿素酸 Pchl减少 ,特别是 Uro 在返白中期含量最低 ,复绿初期却急剧积累 ,表明叶绿素合成受阻于尿卟啉原 ( Urogen )的形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