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11.
研究紫甘蓝色素经高压二氧化碳(HPCD)技术脱臭后,在贮藏过程中能否保持稳定无异味状态。采用8 MPa、50 ℃下处理60min、迅速卸压(2 min)的HPCD处理对紫甘蓝色素中异味物质进行脱除。通过气质联用(GC-MS)色谱技术,对脱臭后不同贮藏时间(3、5、10、15d)内紫甘蓝色素中的异味物质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HPCD脱臭后的紫甘蓝色素在贮藏过程中存在返臭现象。经过15d的贮藏,对异味贡献最大的含硫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由1.48%增至46.61%,该色素中的核心异味物质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ITC)的相对百分含量由1.06%递增至31.98%,其他异味物质的含量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2.
鹅喉羚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春季,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雪灾,我们采集了野外救灾发现的130头死亡鹅喉羚肌肉样本,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鹅喉羚线粒体 DNA 的 Cyt b 基因 1143 bp 核酸序列,发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鹅喉羚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855),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224)。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twork所构建的单倍型间中介网络图都显示出2个遗传分化程度很大的分支,且这2个分支都出现过明显的群体扩张和持续增长。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H1与Genebank检索获得的瞪羚属其他12个物种Cyt b基因进行了比较,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系统树,证明与鹅喉羚最接近的物种为印度瞪羚(Gazella bennettii),鹅喉羚与瞪羚属内物种的分歧时间大约为1.08-2.5百万年(Mya)(Million years ago, Mya)。  相似文献   
113.
<正>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区境内,地理位置88°30′–90°00′E,44°36′–46°00′N。西起滴水泉、沙丘河,东至老鸦泉和散巴斯陶东缘,南到自流井附近,北至乌伦古河南30km处。南北长147.5 km,东西宽117.5 km,面积达18,000 km2,216国道南北方向穿过,将保护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保护区属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水源地是野生动物活动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4.
花坪保护区鸟兽物种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临桂、龙胜两县,是南岭支脉越城岭山地南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109°49′07″–109°58′10″E,25°28′55″–25°39′15″N,总面积151.33km2,海拔600–1,800 m。该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2,000–2,200 mm,年平均气温12–14℃,常出现阴湿多雨雾大的天气,林间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区内保存有完整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有我国著名的孑遗  相似文献   
115.
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志  朱兴族 《生命科学》2005,17(3):227-230
随着内源性腺苷系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提出,派生出新的课题——腺苷及其类似物能否治疗脑卒中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神经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工作集中在腺苷及其类似物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但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上认为系统性给予腺苷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脑供血减少,从而限制了腺苷的应用。因此,提出了合用外周腺苷受体拮抗剂、腺苷转运蛋白抑制剂及代谢阻断剂,这既能对抗其心血管副作用,又使得脑缺血区的内源性腺苷维持在较高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在脑缺血的病理条件下,腺苷浓度已显著提升,逾越了其自调节的范围。在此情况下,继续强化腺苷的作用,是否有悖于机体自稳态的恢复?诚然,腺苷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近年的研究又显示腺苷及其某些代谢产物具有神经损伤作用,如何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又如何评价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作用机制上,综合评述腺苷在脑缺血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神经保护及损伤作用,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6.
人类的发声不仅仅依赖于声带的振动.目前,越来越多的来自临床和仿真计算的结果都表明:作为喉部一个重要的狭窄通道,假声带(false vocal fold,FVF)在语音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三维喉物理模型实验系统和仿真计算方法,在3个声门角(均匀声门和收敛/发散40°)、两个最小声门直径(0.04和0.06cm)及8cm水柱跨声门压条件下,对12个假声带间距(从0.02cm变化到2.06cm)在发声过程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喉腔内压力在假声带间距处于1.5~2倍声门宽度时达到最小,此时气流量达到最大(对应最小的气流阻抗);(ii)与在没有假声带条件下一样,发散声门能够比收敛和均匀声门给出更低的压力和更大的气流;(iii)假声带的出现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声门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iv)假声带的出现会使得气流分离点向更下游移动,使声门气流喷射得更远,降低整个喉腔阻抗,同时减小气流能量的分散程度,说明假声带对发声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结论应该与现有的发声模型(物理的或仿真计算的)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声的机制.这些结果同时也对与发声问题相关的外科和康复科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7.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8.
新疆北部鹅喉羚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作者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鹅喉羚的四季食性以及冬季绵羊的食性.结果发现:鹅喉羚共采食16科47种植物;不同季节间鹅喉羚食性有明显变化,秋季采食7科24种植物,冬季采食6科17种植物,春季采食16科41种植物,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来源,占鹅喉羚总采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鹅喉羚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季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对鹅喉羚有重要意义,占春季采食量的27%.针茅在四季都是鹅喉羚采食的主要植物;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的驼绒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较多采食.由于干旱胁迫,春季、夏季和秋季鹅喉羚喜食含水量较高的多根葱、骆驼蹄瓣、粗枝猪毛菜等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冬季鹅喉羚与绵羊间的生态位宽度相近,食物重叠指数高达76.6%,绵羊与鹅喉羚之间食物竞争明显.  相似文献   
119.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控制红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受体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均有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外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以求为外周神经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0.
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29&#177;0.5)℃,相对湿度为80%—93%,沙盘含水量5%—10%的孵化条件下,观察研究了黄喉拟水龟胚胎的发育过程。黄喉拟水龟胚胎孵化周期为67d,根据胚胎日龄、大小及形态特征变化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2期,其中1—7期以卵黄囊血管区、体节数目、心脏形态变化为主要分期依据;8—22期主要以四肢、背甲、腹甲变化为分期依据。同时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头宽、眼径、背甲长和背甲宽等器官生长数据进行了测量统计,发现头宽、眼径、背甲长、背甲宽与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卵壳外观变化,通过对照各期的胚胎发育状况与卵壳外观变化发现,第1期胚胎时,卵壳中部开始出现白色受精斑;第5—7期时,受精斑绕卵短径一周成环状;第20—21期时受精斑在卵长径的增长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