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1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16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66 Ma的马圈沟遗址第3文化层2001~2003年出土的大、中型哺乳动物长骨为研究材料,开展骨骼破碎方式的分析。研究表明,这批长骨化石以残段及残片为主,通过对它们的断口形态和质地,特别是破裂断口的角度进行测量、统计以及分析,发现大多数长骨是在新鲜状况下破裂的,而古人类很可能是敲碎骨骼和取食骨髓的主体;食肉类动物也造成了一些骨骼的破裂,但应该发生在古人类的行为之后。本文是首次对中国北方早更新世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破碎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为讨论早更新世古人类与食肉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2.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03.
104.
海南岛早志留世晚期腕足类Xinanospirifer的发现--兼论南好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保亭县毛感乡南兵至南好公路边南好组以往被确认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著者最近在该剖面南好组中发现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晚期 (LateTelychian)Xi 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Latiproetuscf.latilimbatus,证明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的地质时代应改归于早志留世 (Llandoverian) ;海南岛地区在早志留世明显属于扬子地台区的范畴 ;从地质时间上还暗示南好组与其下伏的足赛岭组不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 ; 相似文献
105.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6.
首次记述了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中的两栖类。其中走廊泰齿螈(Ingentidenscorridoricus gen.et sp.nov.)和祁连兄弟迟滞螈(Phratochronis qilianensis gen.et sp.nov)为石炭蜥目迟滞鳄科(Anthracosauria, Chroniosuchidae)的新成员。前者个体较大,具为数众多的犬齿状齿和齿骨表面的齿骨沟,冠状骨无齿,下颌表面纹饰蜂窝型;后者个体较小,侧生型齿,上颌仅有3个粗大的犬齿状齿。石油似卡玛螈(Anakmacops petrolicus gen.et sp.nov.)是中国二叠纪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的唯一代表。头骨中等大小,吻部扁平,前颌孔被前颌骨和锄骨包围,内鼻孔长大,锄骨表面粗糙,内鼻孔内缘光滑。这3个新属种的发现丰富了大山口动物群的组成,进一步证实了它与俄罗斯晚二叠世脊椎动物群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7.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地区出露的一套火山岩系地层,其中夹有厚约5m的火山-沉积岩,灰色凝灰质粉砂岩。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火山-沉积岩中采集了8块孢粉样品,在编号为GWP4—7号的4块样品中获得较丰富的孢子花粉,但是保存不佳,大部分难以鉴定,这可能由于后期火山活动的高度热作用有关。虽然只有少部分化石可鉴定。 相似文献
108.
过去十年,在禄丰古猿地点作了多次的发掘和筛洗,采集到包括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兔形类在内的一千余件标本,使这一小哺乳动物的化石组合从1979年首次报道的6种增加到了38种,成为我国南方新第三纪中期最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小哺乳动物群。材料的初步鉴定表明:动物群中有代表我国首次发现的化石科和属;并有相当数量与华北、印巴次大陆和欧洲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类型;其地质时代属最晚中新世保德期,相当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土洛里期(Turolian)。 相似文献
109.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的无颈鬃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口店田园洞位于北京猿人遗址西南6km处,是新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地点。该地点是迄今我国北方地区第四纪化石地点中含豪猪材料最丰富的。从头骨、牙齿、头后骨骼的形态特征及大小判断,田园洞的豪猪应归入我国现生无颈鬃豪猪(Hystrixsubcristata)。14C测年表明,含豪猪化石的地层时代为3.05~0.467万年,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是目前所知豪猪化石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最晚记录。 相似文献
110.
陕西府谷晚中新世Acerorhinus属(奇蹄目,犀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记述的 Acerorhinus fuguensis sp. nov是 Acerorhinus属中一个相当进步的种。府谷 保存完整的标本使我们对Acerorhinus的特征有了更全面且准确的认识。新种以强烈外展的鼓后突和头骨顶面在眶前的骤然收缩区别于塞瓦斯托波尔的A. zernowi和柴达木的A.tsaidamensis。新种下门齿内刃上翻的特点显示Acerorhinus属有向Chilotherium属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