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2005,51(5):780-789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13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最近对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珠斯楞海尔罕一带(阿拉善地块)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和生物群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首次在上奥陶统上部巴丹吉林组中发现阿什极尔中期(mid Ashgill)腕足动物化石巨大全嘴贝(Holorhymchus giganteus Kiaer),这是该属在我国奥陶系中的首次记录。根据未成年个体的切片所发现的腹壳顶端发育中隔板构造,修订该属定义,并证明研究小个体对识别物种特征、探讨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全嘴贝属的群落生态、生物地理和演化意义后,发现它在奥陶纪末大灭绝过程中,因居群规模和分布范围极大地缩减,至今未发现其化石记录;但在志留纪初环境好转后继续存活,可暂视其为复活属。根据在拐子湖组近底部发现志留系最下部Akidograptus ascensus带的重要分子Normalograptus lubricus Chen et Lin,确定本区的奥陶—志留系分界。阿拉善地块因不发育Hirnantia动物群,表明奥陶纪末期它与扬子区、西藏、滇西等富含该动物群的地区属于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在阿什极尔中期可能位于热带海域,与祁连山、中亚、乌拉尔等地有重要联系。文中描记H.giganteus种,评述正常笔石类(normalograptid)的系统分类位置并描记N.lubricus种。  相似文献   
993.
齐永安  李凯琦 《古生物学报》2003,42(2):277-282,283
河口湾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沉积组成,其遗迹化石具有半咸水沉积的遗迹群落特征。描述和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河口湾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后,发现3类遗迹组构,其中Ophiomorpha遗迹组构发育在纯净砂岩中,与河口湾潮汐砂坝有关;Skolithos遗迹组构发育在薄层砂岩中,与河口湾砂坪有关;Palaeophycus遗迹组构发育在泥岩中,与河口湾泥坪、砂泥坪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995.
安徽南部晚震旦世蓝田组、皮园村组和早寒武世荷塘组主要由黑色页岩和硅质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蓝田组和荷塘组的总有机碳(可达10%--18%)和总有机氮(可达2.0‰--2.6‰)的高含量,应归于富有机质埋藏所致,反映新元古代末次冰期后和早寒武世海洋浮游生物处于大发展时期。由于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O2,并消耗大量CO2,导致大气中O2/CO2比率明显增加,为震旦纪晚期多细胞真核生物的辐射、后生动物的出现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条件。蓝田组黑色页岩中部的有机碳与有机氮含量大体呈现正比例增加,并且分别达到17.74%和2.66‰的最高值,与该剖面发现的蓝田植物群相对应;荷塘组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垂直分布曲线之间呈现相互背离,即有机氮含量与时增加,而有机碳含量与时减少,与扬子地台相应的地层层位产生的澄江动物群相对应,表明TON和TOC分布特征有可能与早期生物演化历程相关。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综述了数十年来中国晚古生代轮藻化石研究成果。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较,中国古生代轮藻化石较为丰富,可归纳为九个轮藻化石组合及三个轮藻化石层位。依据轮藻植物组成特点、演化特征以及伴生其它门类化石,论证各组合的地质时代,其中两个组合地质时代相同,属于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997.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发现的中华鳞齿鱼属(Sinolepidotus)一新种——长背鳍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longidorsalis sp.nov)。新种的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高纺锤形,背鳍长,臀鳍离尾鳍近,头骨外部骨片的形状及排列格局,口裂小,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口缘牙齿高而尖,体侧中部和背区的一些鳞片高显著大于宽等,与浙江早白垩世的浙江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chekiangensis)很相似。但新种具有背鳍较长,背鳍鳍条数目较多,吻突尖,及鳞片后缘梳状齿不发育等特征区别于浙江中华鳞齿鱼。此外,评论了中华鳞齿鱼属的系统位置,认为它的形态特征与Paralepidotus很相似,对它原列入半椎鱼科提出疑问。根据长背鳍中华鳞齿鱼的性质并参考有关地质古生物资料,将含鱼层杨冲组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998.
安徽嘉山晚古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安徽省嘉山县土金山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7种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两个新种———翟氏肉齿兽 ?(Sarcodon ?zhaiisp .nov.)和原始皖柱兽 (Wanostylopspromissussp .nov.)。这是目前为止有关嘉山土金山动物群最为全面的一次报道。动物群的性质表明含化石的土金山组的时代为晚古新世 ,很可能相当于格沙头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999.
H2O2诱发人成纤维细胞衰老样变化的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0 μmol/L H2O2作用体外培养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4次,使之出现不可逆的衰老表型.提取年轻细胞及H2O2处理早老细胞的mRNA,以荧光物Cy3标记年轻细胞cDNA,Cy5标记H2O2处理的细胞cDNA,并与点有4 096条人类基因的芯片杂交,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判断基因是否存在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有123种基因的表达变化较显著,这些基因参与细胞周期进程、细胞代谢及蛋白质修饰、细胞外基质及细胞骨架蛋白的形成和调节、炎症反应、调节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和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000.
佳禾早占成熟种胚高效率组织培养方法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bryogenic callus induction rate and the regeneration rate of JiaHe-ZaoZhan ric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media with different hormones were used. Induction medium was supplemented with 1.5 mg/L 2,4-D + 3 mg/L NAA + 0.1 mg/L KT + 1 mg/L phytic acid + 20 mg/L PAA. Embryogenic call were trea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5 degrees C before transferring to regeneration medium, the regeneration medium contained 0.5 mg/L 6-BA + 3 mg/L NAA + 0.5 mg/L KT + 1 mg/L phytic aci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ormone treatments had certain effects on the callus induction. Under the optimal medium, culture condition and the hormone treatments, the embryogenic callus induction could reach over 95%, and dry treatment of embryogenic callus had been found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plant regeneration, significantly the plant regeneration rate could reach over 80%. Transplanted into pots, the young plants grew well. Then a experimental system with stability and high regenerating efficiency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mature seeds of rice (JiaHe-ZaoZh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