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1.
定位克隆仍是当前克隆肿瘤易感基因的一条主要途径。关联分析方法和检测患LOH,纯合性丢失的高发频率区有利于易感基因的定位,削减杂交和脉冲场凝胶电泳的方法有利于目的基因的获取;精细遗传连锁图谱和EST数据库的建立将加速肿瘤易感基因的克隆;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入手来寻找人业肿瘤易感基因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究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组分构成及其对湖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集了青藏高原29个湖泊共81个沉积物样品,通过硫酸水解法分析样品中易降解和难降解有机碳含量及其与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品中原核微生物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及其与易降解和难降解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的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易降解有机碳Ⅰ(labile organic carbon Ⅰ, LOCⅠ)、易降解有机碳Ⅱ(labile organic carbon Ⅱ, LOCⅡ)和难降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organic carbon, ROC)的含量分别为0.03–29.62 mg/g、0.02–23.38 mg/g和0.64–75.72 mg/g,ROC是沉积物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占比为54.97%±19.50%)。LOCⅠ含量与海拔、总氮、总磷、钙离子、活性钙和活性铁含量显著相关(P<0.05);LOCⅡ含量与总氮、钙离子和活性钙含量显著相关;而ROC含量与海拔、总氮、总磷、钙离子和活性钙含量显著相关。其中,钙离子和活性钙的浓度与3种有机碳组分...  相似文献   
73.
超重与肥胖是许多代谢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通常认为肥胖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构建饮食性肥胖模型过程中,动物常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型,即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既往研究主要基于体重、体成分、物质与能量代谢、行为学(如摄食偏好)等探讨肥胖易感型和肥胖抵抗型表型差异,然而其内部调控机制,仍没有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本文在综述表型特征的基础上,从脂质代谢、胃肠道激素水平和肠道炎症、肠道微生物群和肠-脑轴信号通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弓状核食欲调节系统功能改变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探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表型差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4.
易位子辅助膜蛋白插入内质网膜是膜蛋白质生物生成的关键过程。了解不同类分子插入生物膜的机制是预测溶质分子透膜速度的先决条件,这也是药物设计和药理学领域的关键因素。根据插入机制,可以设计插膜肽直接用于疾病治疗,或者作为载体有选择性地将药物靶向特定细胞。自从2004年第1个易位子通道蛋白(Sec)的晶体结构被解析后,近十几年来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在致力于揭示Sec辅助膜蛋白插入过程的分子机制。本文总结了过去该领域的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从热力学方面重点分析了造成膜蛋白插入自由能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值,以及实验值间偏差的原因。其中,根据研究条件精确设置模拟参数、插入造成的膜变形对自由能计算有很大的影响;核糖体为新生肽插入到Sec通道过程提供了能量,核糖体与Sec的结合影响Sec侧门的开放程度和Sec通道的结构,从而降低膜插入自由能。Sec辅助膜蛋白插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整个过程仍然符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尽管疏水性是Sec辅助膜蛋白质插入的关键性因素,但也不能忽略动力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脑内NMDAR1基因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与癫痫及癫痫易感性的形成密切相关. 以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为研究对象, 通过RNA印迹杂交检测,NMDA受体一型亚单位(NMDAR1)mRNA在惊厥后不同脑区表达, 结果显示: P77PMC大鼠惊厥后, 大脑皮层、海马、皮层下、下丘NMDAR1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比较惊厥即刻与惊厥后24 h, 四个脑区NMDAR1 mRNA分别增加了111%、113%、165%和202%. 提示NMDA受体 亚单位受惊厥活动调控,并参与惊厥的发生、发展及惊厥后突触结构的重建.  相似文献   
76.
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海马hsp70及bcl—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进一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中选择性易损伤的分子机制,采用大鼠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应用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hsp70及bcl-2基因的表达及其组织学分布。发现易损伤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出现hsp70基因的诱导表达,BCL-2蛋白合成受抑制;而耐受缺血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则明显地持续表达BCL-2蛋白,却未见明显的hsp70基因表达。因此提示,hsp70基因的表达是神经元缺血的应激指征,也可能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BCL-2蛋白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7.
曾报道,蓖麻蚕rRNA基因的非转录间隔区内有1个单链核酸酶S1的超敏感位点,它具有d(AT)18的特征结构[1] .蓖麻蚕经饥饿,再食后.发现在该S1超敏感位点的下游还存在1个敏感位点,而在饥饿的情况下,未能检测到染色质上的这个敏感位点[2].新确定的这个可诱导的单链核酸酶的敏感位点,它是一个d(GT)10…d(AT)10的特殊结构,具有易解链的特征.这个新确定的核酸酶S1的敏感点结构可能直接参与了rDNA的转录和复制的调控.  相似文献   
78.
为考察鲤科鱼类易钓性种内差异的表型基础、生态结果及饥饿响应, 研究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饥饿前(对照组)测定其表型特征(能量代谢、游泳能力和个性行为)并垂钓, 随后在饥饿1周后再次垂钓(饥饿组), 最后进行2周的恢复摄食生长实验(恢复组)。垂钓实验具有4个重复, 每个重复的样本量为40尾, 垂钓1.5h即停止, 垂钓20尾为钓出组, 剩余20尾为未钓出组。研究发现: 除钓出组的相对代谢空间(FAS)小于未钓出组外, 钓出组的外部形态(体重、体长和肥满度)、能量代谢参数(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和代谢空间AS)、游泳能力(最大匀加速游泳能力Ucat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Ugt)及个性行为(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与未钓出组均无明显差异(所有P>0.05); 在经历捕食者模拟袭击后, 实验鱼勇敢性的潜伏时间比大于探索性, 导致勇敢性的运动时间比和穿门频率小于探索性。SMR与Ucat及Ugt不相关(P>0.05), 但MMR和AS与Ucat及Ugt均呈正相关(P<0.05); 能量代谢参数与个性行为存在部分相关。饥饿增加异育银鲫的垂钓总时间、单尾平均垂钓时间和单尾垂钓时间的变异系数。钓出组在饥饿期的特定生长率(SGR)小于未钓出组, 而恢复期钓出组的SGR与未钓出组无显著差异; 除MMR和AS外, SMR与饥饿期及恢复期的SGR均呈负相关(P<0.05), 即SMR越高个体在饥饿期间的体重下降更快, 在恢复摄食后生长却较慢。研究表明: 异育银鲫幼鱼的易钓性可能不具备表型基础, 并且因环境食物匮乏而降低; 虽然饥饿期间两种易钓性表型个体的生态结果存在差异, 但该生长差异在营养恢复后消失, 表明异育银鲫的易钓性具有一定的环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79.
发现:当Yuan Chang和PatrickMoore夫妇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始着手于研究一种罕见的皮肤癌——Merkel细胞癌的研究时,他们就怀疑导致肿瘤的病因是一种病毒。他们在16年前就曾经发现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源于一种疱疹病毒感染,而卡波西肉瘤和Merkel细胞癌在免疫缺陷的患者身上更容易发病。  相似文献   
80.
芦加杰  赫晓磊  高峰 《生物磁学》2013,(36):7189-719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编码产物,是调控人类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HLAII类基因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是目前研究的最为广泛的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区域。HLAII类基因中以HLA—DR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最丰富,国内外大量研究均显示HLA—DRB1基因不仅与uc的发病密切相关,而且与UC的临床特点有关联,但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其导致特定人群UC易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也不十分清楚。本文主要综述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u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