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2776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9 毫秒
81.
放牧是影响草地土壤碳固存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及水蚀区,以各区20年以上退耕封禁地为对照,分析3个放牧强度下(羊粪球密度分别为0~10、10~20、>20 ind·m-2)退耕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放牧及其强度对退耕草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放牧对交错区西部0~20 cm、东部0~10 cm,水蚀区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对交错区中部各土层均无显著影响;羊粪球密度0~10、>20 ind·m-2强度的放牧使交错区西部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降低了34.8%~50.9%,而在其他3个区域,放牧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退耕封禁地差异不显著。在交错区东部,放牧强度是影响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而其他3个区域有机碳储量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和(或)枯落物生物量的影响。羊粪球密度10~20 ind·m-2强度的放牧对各区域退耕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2.
东北黑土区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土壤资源, 了解该区域内农田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及其对环境驱动因子的响应机制, 对于研究黑土区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9月, 我们在42°50°‒49°08° N的典型黑土区采集了93个农田土壤样品, 利用形态学鉴定技术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共鉴定出47个线虫属(相对丰度 > 1%), 其中食细菌线虫中的拟丽突属(Acrobeloides)是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中的优势属(相对丰度 > 5%)。土壤线虫总丰富度和总多度均随纬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然而类似的变化趋势只出现在食细菌和杂食/捕食线虫中。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线虫丰富度和多度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 其次是月平均温度。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以47° N为分界线分为南部和北部两类, 主要归因于线虫群落中植物寄生和杂食/捕食线虫的相对多度在南、北特征属中存在差异。土壤pH值和容重分别是影响南部与北部黑土区线虫群落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本研究明确了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的纬度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可为揭示农业活动干扰下土壤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人工林, 如何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以其抗旱、抗寒、耐贫瘠等优良特性成为中国北方生态治理中最主要的常绿针叶树种之一, 近70年来发挥了巨大的防风固沙与生态固碳功能。然而, 随着林分的生长与气候变化,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正经历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胁迫, 部分地区出现了林分“早衰”或死亡的现象, 引起了人们对樟子松固沙林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担忧。该文在回溯樟子松基本生物学特征与引种推广历史, 系统总结近年来樟子松林林水关系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了樟子松固沙林林水关系存在的主要矛盾, 并提出了基于林水关系相协调的林分经营措施的调整: 由倡导防护功能为主的单一目标向包含林分稳定性、生态固碳功能、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平衡方向调整; 由以沙地森林景观培育为主向以良好土壤生境培育为主的方向调整; 由倡导天然更新为主向以人工造林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世代更新方向调整。在立足于北方沙地脆弱生境与气候变化客观现实的基础背景下, 应坚持樟子松在固沙林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先锋种与建群种地位, 基于“以水定绿”原则, 采取“隔行带伐+再造林”等方式开展林分密度动态调控, 促进林分向异龄林结构演化, 促进樟子松固沙林生态服务的优质化和生态固碳功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4.
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的生物碳泵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壮  汪夏雨  李为  余龙江 《微生物学报》2019,59(6):1012-1025
微藻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固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碳泵的提出、岩溶区微藻生物碳泵作用、影响微藻固碳的主要环境因素以及岩溶区微藻固碳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深入研究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固碳能力及生物碳泵机制、科学认识岩溶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丰富和完善岩溶碳循环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盐渍化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固碳具有重要作用.盐渍化导致的特殊土壤性质,如高盐分离子(主要为Na+)浓度、低有机质含量和较差的微生物条件等因素,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产生障碍作用,因此探讨盐渍化土壤团聚体特征更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滨海湿地和内陆盐渍化沼泽湿地是盐渍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  相似文献   
86.
亚热带河口的养殖塘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排放源,但其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动力学特征目前尚未厘清.以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闽江、木兰溪以及九龙江河口区的6个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塘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取样,并进行为期60 d的室内厌氧培养,对养殖塘沉积物CO2累积产量曲线利用一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7.
李峰  丁长青 《动物学杂志》2006,41(2):128-1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高残留物质,进入生物体后会长期存留并产生危害。近年来,有关生物体中POPs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主要类型、生态特征、来源和污染效应。介绍了POPs在鸟类体内富集的特点及其对鸟类的危害;分析了以鸟类作为环境监测指示生物时应注意的问题;对POPs的防治以及利用鹭类等水鸟监测环境污染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8.
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升高,使当今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的重大危机。微生物CO2固定为实现地球“碳中和”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绿色发展路线。与自养微生物相比,异养微生物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先进的遗传工具,但是其固定CO2的能力还很有限。近年来,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强化异养微生物CO2固定受到诸多关注,主要包括优化能量供给、改造羧化途径以及基于异养微生物间接固定CO2。本综述将围绕上述3个方面重点讨论异养微生物CO2固定的研究进展,为将来更好地利用微生物CO2固定技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2006,45(4):568-576
皖南休宁县蓝田地区震旦系皮园村组和下寒武统荷塘组主要由硅质岩和黑色页岩组成。皮园村组硅质岩的分析结果表明:δ13Corg分析值落在-36.39‰—-31.45‰范围之内,而且从该剖面的底部到顶部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可能归之于大气和海洋中O2/CO2比值上升,生物氧化作用增强所致;有机碳(TOC)含量<1%,有机氮(TON)含量<1‰,两者均处于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地层的最低值,证明晚震旦世时期该地区海洋生物产量比前期(蓝田期)海洋产量显著下降,可能归之于海水加深,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荷塘组黑色页岩的δ13Corg分析值落在-33‰—-31‰范围之内,TOC和TON含量与皮园村组比较有大幅度提高,尤其黑色页岩下段TOC含量达到13.85%,证明早寒武世海洋生物得到了大发展。由于新元古代冰期后海洋藻类的大量涌现和早寒武世海洋生物得到大发展,生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导致大气和海水中O2/CO2比值进一步升高,可能是引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罗益群 《生物学通报》2006,41(11):53-53
老年黄斑病变(AMD)是导致50岁以上的人失明的最常见的原因,它部分的原因是继承了易感基因。在AMD中,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受损,导致中央视觉逐渐消失。AMD有2种:湿型和干型。湿型AMD对患者危害最严重,因为视觉消失的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