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0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94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627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阿替普酶治疗)和研究组(n=59,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水平、头颅CT梗死面积,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4.75%(50/59),高于对照组的63.79%(37/58)(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9、IL-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4h、48h、72h的头颅CT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发病72h内、发病48h内患者NIHSS评分、头颅CT梗死面积高于发病24h内,且发病72h内高于发病48h内(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过氧化损伤,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且越早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面积改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时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31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溶栓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发病至溶栓时间6 h)172例、B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6~12 h)102例和C组(发病至溶栓时间12 h)40例,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效果、溶栓后ST段回落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梗死冠脉溶通率、溶栓后ST段回落幅度高于B组和C组,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ST段回落最大幅度所需时间、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梗死冠脉溶通率更高、ST段回落效果更好,可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3.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不同时长持续时间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EST联合EPBD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46例,扩张时间20 s)、B组(46例,扩张时间40 s),对比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12 h血淀粉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12 h血淀粉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酸转氨酶(Glutamat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的下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A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2/46),B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8/4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EPBD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中不同气囊扩张时间不会对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等指标造成影响,但长时间扩张存在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建议在能够正常实施手术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84.
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od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研究阿加曲班对大鼠不同时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阿加曲班给药组(Argatroban),其中Argatroban组分为4组:Argatroban+30 min组、Argatroban+1 h组、Argatroban+3 h组和Argatroban+7 h组,Sham组和Model组40只,其余各组每组10只。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术中输注Argatroban,剂量为0.3μg·kg^-1·min^-1,完成手术前5 min停止输注。手术完成后,Sham组和Model组分别于术后30 min、1 h、3 h和7 h处死10只取样;Argatroban给药组5个时间点处死取样。检测大鼠血浆血细胞数量,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PLA)表达水平,观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变化,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TA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中性粒细胞(GR)数都显著升高(p<0.05),且与给药组没有统计学差异。Sham组、Model组和Argatroban给药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与Sham组相比,Model组PLA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Argatroban+30 min组PLA表达水平却低于Sham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Argatroban+1 h组高于Sham组和Argatroban+30 min组(p<0.05),Argatroban+3 h组和Argatroban+7 h组高于Argatroban+1 h组低于Sham组。术后各组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Sham组(p<0.05),Argatroban各组的血小板计数要低于Model组(p<0.05),并在30 min时达到最低,30 min以后血小板升高,但是1 h以后血小板不再升高,趋于稳定。Argatroban各组PT和APTT虽略有降低,但是与Sham组和Model组并没有统计学差异。造模后各组TAT、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Argatroban各组TAT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Argatroban+30 min组水平最低。MCAO模型大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强,阿加曲班可对此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5.
冬型梨木虱是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的越冬虫态。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有、无水分条件下对冬型梨木虱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25℃范围内,冬型梨木虱成虫的存活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各温度间差异显著。5℃时,成虫存活时间最长,达157.8±3.59 d(无外源水分)和209.8±1.47 d(有外源水分)。25℃时,分别为7.8±0.36 d(无外源水分)和12.3±0.98 d(有外源水分)。有外源水分条件下成虫存活时间明显高于无外源水分条件,水分和温度对冬型梨木虱的存活有明显交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较高温度和缺水环境不利于冬型梨木虱生存。本研究对了解中国梨木虱的生态适应能力和防控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
北部湾红树林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海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非常关键。本研究从中国亚热带北部湾典型海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采集沉积物样品,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手段,完成了沉积物样品16S rDNA基因的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红树林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管在干季还是湿季,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最丰富的类别。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一共占据总丰度的80%左右。干季时期的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高于湿季,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显示干、湿两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干季时期的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湿季,而古菌则相反。不同时空期(干季和湿季)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揭示亚热带海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7.
由于前人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论缺乏统一性, 以及城市森林及其周边大气污染物协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研究以建立在北京市门头沟的3套固定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依托, 以主要大气污染物SO2和氮氧化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典型居民区、林缘和林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月、季及特定天气下的变化规律, 拟揭示北京门头沟主城区及其城郊森林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秋季林内SO2浓度为夜间高于白天, 其余大部分为白天高于夜间; 林内氮氧化物的日变化特征为双峰型, 居民区为单峰型; 居民区、林缘空气中SO2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单峰型, 林内SO2日变化秋季为凹面型, 冬季无明显特征; 林内、林缘、居民区空气中SO2浓度均为冬季高于秋季, 林内、居民区空气中NO2为秋季高于冬季, NO、NOx冬季与秋季无显著差异; 居民区、林内SO2在2月份达到峰值, 林缘1月达到峰值, 林内氮氧化物10-11月份达到峰值, 居民区11-12月达到峰值; 居民区氮氧化物显著高于林内, SO2为林内、居民区显著高于林缘。在典型大气污染过程中, 秋季林内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 冬季林内空气中NO、NOx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无明显滞后特征, 秋、冬季节林内空气中SO2浓度波动幅度较林缘、居民区大且无明显滞后特征; 不同观测点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正相关。城郊森林可以对其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起到缓冲、抵抗和吸收作用, 但特定天气条件下, 森林中的大气污染物会向城市中扩散。  相似文献   
88.
气候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 气候正在快速的发生变化, 对植物的分布影响巨大。研究采用山茶科山茶属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 Hance.)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查阅获取其分布数据, 从世界气候网站和兰州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环境变量, 结合R语言、Erdas和ArcGIS等软件对其当前和将来(2070)的分布区进行模拟并得出置信度和计算其面积变化和质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AUC值均大于0.9, 属于非常好的预测, 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是Bio01(年平均温度)、Bio04(温度季节变化)、Bio15(降水量变异系数)和Bio0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在四种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6.0及RCP8.5)所进行的预测均表明尖萼红山茶的分布面积均有收缩, 且收缩面积随着碳排放程度的加剧而增加, 且最大收缩面积占总面积的80%。通过对该物种质心变化的预测中发现, 其总体呈现向北部迁移的趋势。通过本次的预测发现气候变化在未来可能对尖萼红山茶的生存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89.
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是海南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滨海森林的优势种,也是海南其他地区热带森林常见伴生种。为深入了解该区滨海森林内鸭脚木种群的生存现状、更新机制以及未来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该研究通过对海南热带滨海森林2.56 hm2样地中鸭脚木种群的调查,以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编制鸭脚木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指数、生存函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鸭脚木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共记录鸭脚木数量2 814株,按照径级大小共划分为12个龄级,龄级结构呈倒J字型,属于趋向稳定型种群。(2)该区鸭脚木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种群各径级的死亡率相接近。(3)鸭脚木种群的量化指数显示,Vpi=30.685>0,Vpi''=0.236>0,说明该种群现处增长阶段并且相对稳定。(4)据时间序列模型预测鸭脚木种群在未来的3、6、9 a内各龄级的种群个体数量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综上分析认为,该区生境有利于鸭脚木种群的生长且该种群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策略,其幼龄个体较多且后备资源丰富,能较好地补充各龄级个体自然死亡造成的损失,对森林的天然更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0.
为对水产养殖育苗实践中活体饵料西藏卤虫(Antemia tibetiana)的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不同钠盐对孵化率、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的影响, 分析NaCl浓度、孵化液pH和淡水水温等因素对西藏卤虫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 记录各组无节幼体在淡水中50%和100%死亡所需时间。结果表明, 不同钠盐显著影响西藏卤虫的孵化率, Na2SO4组显著高于NaCl组(P<0.05), Na2CO3组显著低于NaCl组(P<0.01), 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NaCl组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最长, 50%存活时间达13h, Na2SO4组孵化的无节幼体存活时间显著低于NaCl组(P<0.05), 而Na2CO3和NaNO3组存活时间极显著低于NaCl组(P<0.01), 在Na2CO3中孵化的无节幼体死亡速度最快。孵化率高的实验组存活时间不是最长, 显示孵化率与存活率之间并无关联性。随着孵化液NaCl浓度升高, 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逐渐延长, 至35‰时达到最高, 但当孵化液NaCl浓度达40‰时, 存活时间开始下降。随着孵化液pH从6.5—8.0逐渐升高, 存活时间逐渐延长, 至pH8.0时达到最高, 孵化液pH继续升高, 存活时间逐渐缩短, 到pH10.0时, 50%存活时间只有3.54h, 死亡速度最快, pH8.0组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5℃淡水中无节幼体50%死亡时间为18.54h, 显著长于15℃水温组, 当水温≥20℃时, 所有组别50%存活时间短于水温15℃组, 差异显著(P<0.05)。孵化时钠盐的种类、NaCl浓度、孵化液pH和淡水水温对西藏卤虫无节幼体在淡水中存活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