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6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9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 毫秒
51.
52.
系统描述吉林南部早奥陶世珠角石类6科12属15种,其中包括2新属4新种和4未定种。详细讨论并明确了TunkuskocerasZhuravleva和Paratunkuskocerasgen.nov.,PararmenocerasShimizuetObata和ParormocerasShimizuetObata的特征及其相互区别。对珠角石类的隔壁颈类型做了新的划分,提出了6种类型10种形态的隔壁颈。根据体管内管道系统不同保存方式的分析研究,否认弧形(arched)管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53.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peii)。三合大洞是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为第12个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在广西。三合大洞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至少第9个产地, 也是裴氏猪在我国境内目前最靠南的记录。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发现同样证实了裴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 繁盛地区也在广西。虽然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起并可能延续到晚更新世早期, 裴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早期, 但是迄今发现的小猪与裴氏猪同时产出的层位均为早更新世地层, 而三合大洞是迄今我国境内第6个小猪和裴氏猪伴生的早更新世地点。小猪和裴氏猪也经常出现在巨猿产地, 三合大洞是迄今它们共生的第5个地点。小猪和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出现指示三合地区在早更新世具有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阿尼西坦对血管性痴呆(VD)的治疗机制。方法:用四血管阻塞改良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阿尼西坦灌胃4周;水迷宫检测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海马齿状回bcl-2的表达。结果:阿尼西坦灌胃后,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海马齿状回bel-2阳性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阿尼西坦显著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齿状回be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6.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自陕西省镇巴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研究。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表明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属于筇竹寺阶。化石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获得,骨针化石保存较好、类型多样,其中属于六射海绵纲的骨针3类,普通海绵纲的骨针6类,分类未定的骨针1类(Nabaviellasp.);并详细地对各类骨针化石进行了描述。虽然普通海绵骨针类型多样,但六射海绵的骨针丰度远高于普通海绵。简要地探讨了海绵骨针的保存方式,对比和分析了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海绵骨针化石组成的差异。结合同时代产自皖南荷塘组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特异保存的海绵软躯体化石资料,认为虽然海绵动物起源于新元古代末期,但躯体海绵化石和骨针化石都显示海绵动物的大辐射事件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相似文献
57.
昆明、武定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采自昆明、武定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乌龙箐组下部黄绿色页岩层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Tuzoia和Isoxys,讨论Tuzoia和Isoxys两属的特征和种群、地质、地理分布、软体附肢、分类位置、古生态及其演化趋势。详细描述关山动物群中Tuzoia和Isoxys的3种(其中2新种):TuzoiasinensisP’an,1957,T.tylodesaLuoetHusp.nov.,IsoxyswudingensisLuoetHusp.nov.,和I.sp.。 相似文献
58.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简要地叙述中国大陆及陆架区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将纵向演变归纳为6个主要的孢粉植物群发展时期。即:1)早古新世榆科花粉发育期;2)晚古新世正型粉扩展期;3)早始新世榆科-桦科-胡桃科花粉繁盛期;4)中始新世壳外科花粉发育期;5)晚始新世蒺藜科花粉扩展期;6)渐新世松科花粉发育期。据横向地区差异,将中国大陆及陆架区划分为7个早第三纪孢粉植物地理区,为:1)东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2)华北暖温带至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3)西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旱生孢粉植物区,4)中南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5)东海南部陆架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6)南方亚热带、热带中生至湿生孢粉植物区,7)西藏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对以上各期的孢粉植物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地理区范围,代表性的孢粉和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并以此对中国早第三纪的主要含孢粉地层列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9.
本文描述了产自华南贵州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桐梓红花园标准剖面,沿河甘溪剖面和贵阳黄花冲剖面)的四个镰箭类牙形刺种:Drepanoistodus sp.cf.nowlani,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Paltodus sp.A和Paroisto-dus sp.。D.sp.cf.nowlani为红花园组常见种,但另三种则相对稀少。在红花园组标准剖面,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最低出现于该组底部,证实此层位为晚特马豆克期。文中详细图示了产于瑞典下奥陶统的两个带化石种:Paltodus deltifer和Paroistodus proteus,以及瑞典镰箭刺属的三个常见种:Drepanoistodus forceps,D.basiovalis和D.sp.cf.D.suberectus。通过与瑞典材料的详细对比,我们认为华南以前关于P.proteus和P.deltifer两种的记述多有误,须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60.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66 Ma的马圈沟遗址第3文化层2001~2003年出土的大、中型哺乳动物长骨为研究材料,开展骨骼破碎方式的分析。研究表明,这批长骨化石以残段及残片为主,通过对它们的断口形态和质地,特别是破裂断口的角度进行测量、统计以及分析,发现大多数长骨是在新鲜状况下破裂的,而古人类很可能是敲碎骨骼和取食骨髓的主体;食肉类动物也造成了一些骨骼的破裂,但应该发生在古人类的行为之后。本文是首次对中国北方早更新世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破碎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为讨论早更新世古人类与食肉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