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38篇
  140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82.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83.
明成玥  柯飞  张奇亚 《病毒学报》2019,35(6):926-934
沼泽绿牛蛙病毒(Rana grylio virus,RGV)和大鲵蛙病毒(Andrias davidianus ranavirus,ADRV)同属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蛙病毒属(Ranavirus)成员,是引起水产动物高死亡率的病原。其同源早期蛋白RGV-27R和ADRV-85L与蛙病毒代表株蛙病毒3型(Frog virus 3,FV3)25R基因所编码的大小为31kD的早期蛋白P31K(FV3-P31K)同一性超过99%。我们在观察和比较RGV与ADRV感染大鲵胸腺细胞(Giant salamander thymus cell,GSTC)显微病变的基础上,将ADRV-85L和RGV-27R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与pMAL-p5X中,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DE3)并诱导表达,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对这两种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产物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基因在载体pET-32a中的表达效率要显著高于pMAL-p5X。随后,取高效诱导表达的pET-32a-RGV-27R产物,经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分离提纯,获得浓度为1.2 mg/mL的融合蛋白His-RGV-27R,用其免疫动物,制备了抗体27R-Ab,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抗体的效价为1∶6.25×10~6。用经正常大肠杆菌菌液和正常GSTC细胞悬液吸附处理后的抗体作为一抗,对被RGV或ADRV感染的GSTC细胞悬液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并以重组原核质粒表达的融合蛋白His-RGV-27R和HisADRV-85L作为阳性对照,以正常GSTC细胞悬液为阴性对照,分别从RGV或ADRV感染的GSTC细胞悬液中,检出大小同为31kD的特异性蛋白条带。本研究证实两种蛙病毒同源早期蛋白RGV-27R和ADRV-85L不仅都能在两栖动物细胞中表达,且具有相同的抗原特性,这为深入研究这类病毒蛋白对蛙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8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事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微小RNA(miRNA)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炎症、纤维化、细胞自噬及新生血管形成的表型机制发挥功能。本综述探讨了心肌梗死后miRNA上调及下调的分子机制,以及miRNA对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OLAND公司RETIscan系统对24例40眼糖尿病患者,同时对27例40眼正常对照眼记录mfERG。按机器的默认值一阶反应进行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中可以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为时间47秒。结果:mERG测得的糖尿病患者组1~5环所在位置的P1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降低,P1波和N1波幅值降低和潜伏时延迟。各象限的P1、N1波振幅密度、波幅值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受累的区域多发生在黄斑部,功能上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早期功能改变最先出现于视网膜的后极偏颞上方;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改变时各个象限视网膜的外层已经严重受累。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三叶因子1(TFF1)、热休克蛋白70(HSP70)、天冬氨酸-天冬酰胺β羟化酶(ASPH)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PHC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9例以及未复发组34例。比较两组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差异,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效能。结果:复发组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有血管侵犯的患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及术前TFF1、HSP70、ASPH高水平是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FF1、HSP70、ASPH联合检测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明显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704、0.713、0.707。结论:术前TFF1、HSP70、ASPH与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项指标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术后吻合口瘘和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完善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对其营养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营养风险组(≥3分,43例)和无营养风险组(<3分,6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术前营养风险状态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食管癌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较高,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0.95%(43/1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营养风险组年龄≥65岁、入院体质量指数<18.5 kg/m2、术前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过去1周膳食摄入不足、术前白蛋白<35 g/L的患者比例高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过去1周膳食摄入不足、术前白蛋白<35 g/L是食管癌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营养风险组术后胸腔吻合口瘘、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无营养风险组(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过去1周膳食摄入情况、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术前营养风险会增加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8.
为探讨食管癌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食管癌手术前及其手术后10天~14天患者外周血细胞的DNA和CD4,CD8和CD16/56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凋亡有差异(P<0.05),但血细胞的DNA合成期细胞比率(S-phage fraction,SPE)、细胞增长指数无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的CD4/CD8比值或CD16/56比例有明显差异(P<0.001)。实验数据表明:手术前患者的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有利于平衡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而外周血细胞的CD8、NK(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增高,可能有助于这种平衡作用。但手术后患者肿瘤负荷减轻,免疫功能恢复常态,细胞凋亡率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89.
周雅  高贝  张道远 《生物信息学》2014,12(4):233-241
从齿肋赤藓转录组数据库出发,共得到39条注释的早期光诱导蛋白Sc ELIPs unigene,其中2条(Sc ELIP1与Sc ELIP2)具有完整ORF。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这2条Sc ELIPs序列的同源性、理化性质、保守域、信号肽、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跨膜结构、三维结构、活性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条Sc ELIPs序列的ORF全长分别为711 bp和624 bp,分别编码236和207个氨基酸,二者都具有完整的Chloroa_b-bind功能域,定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膜,含有3个跨膜α螺旋,第1、3螺旋通过Glu和Arg残基形成双重对称结构,且具有至少4个叶绿素结合活性位点。通过对得到的2条Sc ELIPs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基因树分析,得出Sc ELIP1与小立碗藓、山墙藓及盐生杜氏藻聚为一支,而Sc ELIP2与高等植物聚为一支,表现出ELIP从低等到高等植物的进化特征。本研究为Sc ELIPs基因后续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描述了广西德保西北约9km处的马隘乡上敏村附近泥岩中的腕足动物化石,共有5属3种2未定种:Costanoplia faceta Xu,Dawlmanellopsis minor sp.nov.Cryptatrypa?sp.,Plectospira?sp.,Havlicekella?debaoensis sp.nov.。以往,据泥岩上,下的灰岩中所含牙形刺和竹节石,把这段地层的时代定为早泥盆世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