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9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9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 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描绘和大量自然景观的刻画而广为流传。该文将文献分析、作品分析与民族生物学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从热贡止唐(绘画唐卡)绘制所用到的生物材料和热贡唐卡画面内容所反映的生物形象两方面对其生物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热贡止唐传统绘画工具和12种天然植物颜料的基源生物与制作工艺,探讨了热贡唐卡作品中常出现的生物形象本源、来源及其文化功能,阐释了热贡唐卡教诲图中传递的生态理念。总体而言,热贡唐卡取材于大自然,其内容亦反哺大自然。未来,应更加注重热贡唐卡的传统技艺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掘其传统知识传播和自然教育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2.
103.
山西下川遗址和丁村遗址群7701地点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细石器。前者也于下川富益河圪梁第二级阶地上部;后者位于汾河第二级阶地底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7701地点比下川稍早。 本文根据地貌、地层和所含的文化遗物,结合碳-14测据,与安志敏先生在《中国晚期旧石器的碳-14断代和问题》中对下川、丁村提出的异议,进行了讨论,认为两遗址的时代与性质依然可信无疑。 相似文献
104.
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在安徽繁昌县癞痢山发现了两处洞穴、裂隙堆积。在随后两年中对其中之一的人
字洞进行了系统发掘,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属种丰富、生态习性多样的大量脊
椎动物化石。人字洞发育于三叠纪灰岩中,洞穴堆积物厚约30米,可分为上下两个堆积单元,
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物主要产于上堆积单元。经初步研究,人字洞动物群包含67种哺乳动
物,与我国南、北方第四纪早期的其它主要动物群相比,其绝灭属、种比例更高,动物群中主
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更原始,然而该动物群中真马(Equus)的出现,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早期。这一动物群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显示出更新世初期我国境内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促
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徒,在长江以南形成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地理区系交错带的过渡区动
物群。人字洞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第四纪早期动物群的特征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
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5.
106.
西沟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镇珠窝园村,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2015年8-9月对该地点进行试掘,揭露面积约27m2,出土232件石制品和19件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粗面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等,标本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石核剥片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特征显示其总体属于石片石器技术体系。结合遗物和堆积状况,推测西沟湾1号地点为一处原地埋藏类型的临时性石制品剥片场所。依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断该地点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7.
东亚和东南亚旧石器初期重型工具的类型学:评Movius的分类体系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实践证明,Movius在本世纪40年代建立的东亚,东南亚旧石器分类体系有严重缺陷。经过厘定,目前在欧洲和非洲通用的吹斫器,手斧,薄刃斧,手镐,球状器和刮削器等分类概念,也适用于东亚,东南亚旧石器初期的重型工具工业。 相似文献
108.
古树是人类聚居地最具标志性的生物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古树正面临衰退。如何保护人类聚居地的古树及其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是科学家和林业管理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尽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古树研究论文发表,但仍然缺乏对人类聚居地古树研究现状和观点的总结。我们从古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保护的文化根源和保护实践,以及古树保护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目前人类聚居地古树的研究现状和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对未来古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发,并为古树的可持续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这一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影响,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方面探讨了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百色地区民族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地区民族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 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 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 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农村建设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体系变革促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打破传统经济模式,迎来全新发展,其中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