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6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4532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521篇
  2021年   543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432篇
  2018年   380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641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580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843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530篇
  2002年   490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415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73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313篇
  1993年   284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236篇
  1990年   207篇
  1989年   206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Thaxt.) Thaxt. ex Blakeslce]是小克银汉霉属的模式种,多年来因不同作者是否将贝尼尔小克银汉霉(C. bainieri Naum.)包含在内而对此种持广义(sensu lato)或狭义(scnsu stricto)的不同理解。我们在国内分离到51株刺孢小克银汉霉(广义)菌种,经与获自css的7株菌(包括刺孢小克银汉霉的模式菌种在内)和IMI的1株菌(原定名称均为刺孢小克银汉霉)一起研究后,根据它们的无性型形态特征有明显不同但在配合试验中又可互相配合形成可育的接合孢子的结果,认为将它们处理为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变种较为合理.其中,13株中国的菌和3株CBS及IMI的菌被鉴定为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C. echinulata var. echinulata);其余的38株中国的菌和5株CBS的菌被鉴定为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新组合)[C. echinulata var. verticillata (F. S. Paine.) comb. nov.j.以‘轮生(verticillata)’作为新组合变种的加词是根据与贝尼尔小克银汉霉同物异名的‘轮生布拉小克银汉霉(C. blakesleeana var. verticillata (F. S. Paine) Baijal & B. S. Mchrotra)’而来的.在前人的工作中,对刺孢小克银汉霉持狭义理解的作者往往根据孢子枝的分枝方式、巨型暗色孢子的有无、以及40℃能否生长来区分这两个分类群.对刺孢小克银汉霉持广义理解的作者则认为这些特性毫无意义.我们同意后面两个特性意义不大,因为二者的许多菌系都能形成巨型暗色袍子并在40℃生长,但认为孢子枝分枝方式确实是区别这两个分类群的重要依据.此外,根据产孢构造的种类、孢子枝主枝的直径、孢子枝第一次分枝的数目、分枝长度、孢子枝主枝的顶生泡囊形状以及其直径等性状综合考虑,这两个分类群是不难明确区分的,对12株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和13株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相互之间所进行的配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具一定性亲和力的(+)、(一)菌系同时存在时,两个变种内和变种之间均可形成可育的接合孢子。对上述三种配合的各六对菌所形成的有性型形态的研究结果则表明,除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内形成的接合孢子的壁往往较厚外,各种配合形成的有性型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研究组的其他成员最近曾对小克银汉霉的22株菌进行了rDNA的ITS区的PCR产物长度测定,其中包括了刺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和轮生刺孢小克银汉霉变种的各3株菌,它们的平均长度(bp)分别为890±7.5和915±7.6.这个结果也支持了我们在这两个分类群可以互相配合的情况下仍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变种的处理.这两个分类群虽然已被发表多次,但它们的描述和绘图均过于简单而未能充分显示出它们的区别性特征,因此我们在本文中再次作了描述并再次提供了详尽的线条图和显微照相.  相似文献   
152.
中国以礼草属新分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联炳  崔大方 《植物研究》1995,15(4):422-427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以礼草属二新种及二新变种,即稀穗以礼草KengyilialaxistachyaL.B.CaietD.F.Cui,和静以礼草KengyiliahejingensisL.B.CaietD.F.Cui,显芒以礼草Kengyiliahirsutavar.obviaristataL.B.Cai和毛鞘以礼草Kengyiliarigiadulavar.trichocoleaL.B.Cai.  相似文献   
153.
长白山劲松林场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长白山白河林业局劲松林场的54块样地用聚类分析法划分成6个植被类群,再用PC-VTAB程序中经过改进的Braun-Blanquet学派的植被排表分析法进行综合,产生了鉴别概要表,为各个等级的植被类群筛选出诊断种。此外,还用鉴别种地样地记录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验证诊断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PC-VTAB中的植被排表分析法是筛选鉴别种的有效方法,而鉴别种以显著地提高植被分析和排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4.
尖三刺角蝉的核型与性二型现象:同翅目:角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三刺角蝉Thicentrusacuticornis的雌雄均只有10条染色体,性别决定为XY型,是角蝉科已知最为独特的核型特征,该种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由于雄性不具有上肩角,极易被误认为是秃角蝉属CentrotoscellusFunkhouser的种类。本文根据染色体特征,首次确定了该种的雄性,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5.
朝鲜蛾眉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鲜蛾眉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刘保东,王志宏(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哈尔滨150080)OBSERVATIONONTHEFORMALDEVELOPMENTOFGAMETOPHYTEOFLUNATHYRIUMCOREANUM¥LiuBao-dong;W...  相似文献   
156.
被子植物核型胚乳细胞化机理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子植物核型胚乳细胞化机理研究的现状李师翁(庆阳师专生物系,甘肃西峰745000)ADVANCESINTHESTUDIESONTHEMECHANISMOFCELLULARIZATIONOFNUCLEARENDOSPERMINANGIOSPERMSLi...  相似文献   
157.
陈建  李枢强 《蛛形学报》1995,4(2):137-139
记述采自我国云南省勐腊的盖蛛属1新纪录种-鹤嘴盖蛛Nerienemacella(Thorell.1898)。  相似文献   
158.
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绿孔雀在中国现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现存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县、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过去有分布记录现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泸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到的中和、直左为新近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9.
作者清理采自中国南部大戟科标本过程,发现一些需增补的分类群,现报道其中2个新种:分布于广东封开县的印禅铁苋菜Acalyphawui和印禅三宝木Trigonostemonwui;2个新纪录种:分布于云南勐海县的短序白桐树Claoxylonsubsessiliflorum和生长于海南南沙群岛的南沙大戟Euphorbiareniformis;1个近代生长于广东、贵州和四川的归化种-桃叶猩猩草Euphorbiaheterophylla,而将依据四川渡口的标本命名的柳叶大戟E.epilibiifolia作为它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160.
大鼠大脑皮层中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NPP为底物测定了超离心制备的大鼠出生后早期和成年大脑皮层亚细胞各组分中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l)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力广泛地存在于胞液和突触部分,并且各亚细胞组分有明显差异。成年大鼠大脑皮层中CaN活力相对最高水平是在突触体,突触质,胞液,重的和轻的突触膜部分。(2)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中CaN活力在出生后第2周和第3周出现高峰的平台期,这与突触发生的高峰期是一致的。在胞液和重的突触膜中CaN活力最高水平是在出生后的第7d,而在突触质和轻的突触膜中是在第20d。总之,这些发现证实,在脑发育期间,CaN活力是依照区域和时间性控制的,提示CaN可能参与了突触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