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7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13种沙生植物的纤维长和导管分子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 二者的径向变异规律呈现上升,下降, 波动或恒定不变趋势。所选树种的平均纤维长度小于900 μm,属于较短纤维。所选树种的纤维长度和导管分子长度除沙冬青年轮内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树种间及树种年轮间的差异极其显著。对沙生植物的解剖特征的定量研究可以看出,所选树种的次生木质部特征体现了对沙漠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较短,孔径较窄导管以单管孔或复管孔形态出现,纹孔较小使干旱区沙生植物具有较大的水分运输能力,也是水分安全传导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2.
高海拔山区气候条件恶劣, 资源匮乏, 探究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稳定共存, 对于了解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鸡形目鸟类飞行能力弱, 属于典型的地栖物种, 生态位空间相对狭窄, 可能面临更高的种间竞争压力。本研究旨在比较几种同域分布的鸡形目鸟类的时空生态位, 为了解高山生态系统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2020年4-9月, 研究人员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300-4,200 m的高山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 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鸡形目鸟类群落优势物种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雪鹑(Lerwa lerwa)繁殖期的微生境进行调查, 使用红外相机对其活动节律进行监测, 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两个生态维度进行了种间生态位比较。结果显示, 雪鹑在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上均与其他两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绿尾虹雉与雉鹑在微生境的利用上具有相似偏好; 但绿尾虹雉的早活动高峰晚于雉鹑, 晚活动高峰早于雉鹑, 表现出显著的种间日活动节律差异; 然而, 整合两个维度后, 绿尾虹雉和雉鹑的整体生态位仍然高度重叠, 没有显著分化。本研究表明高山鸡形目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体现于多个不同的生态维度, 并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方式有所差异。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上的显著分化使雪鹑与同域物种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实现稳定共存。而绿尾虹雉与雉鹑的整体生态位高度重叠, 建议进一步对其食性开展研究, 探讨营养生态位上的潜在种间分化。  相似文献   
103.
荒漠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极易发生荒漠化。荒漠土壤的稳定和功能对于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但在荒漠地区, 大多数土壤功能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一的土壤功能性。本研究基于准噶尔荒漠79个样点的土壤有机碳(SOC)、氮(N)、磷(P)、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等指标, 通过平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计算土壤多功能(soil multifunctionality, SMF)指数, 研究SMF空间变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空间分析所示从整体来看, 荒漠SMF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自西向东, SMF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从南向北, SMF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优拟合显示, SMF与年均降雨量(MAP)和年均温(MAT)呈显著二次函数关系, 随着MAP和MAT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SMF与pH和植被增强指数(EVI)呈显著线性关系, SMF随着pH的增加表现出显著降低趋势, 而随着EVI的增加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 SMF与Aridity (干旱度)之间既符合二次函数关系也呈现线性关系(二者R2相同), 随Aridity增加而减少。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率(SWC)是SMF变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其次为EVI。土壤pH、SWC、MAT、Aridity和EVI对荒漠SMF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 其中SWC和EVI为显著正效应, 其他为负效应。MAP、经度(Lon)、纬度(Lat)和海拔(Alt)可通过影响MAT等指标对SMF产生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准噶尔荒漠SMF的空间变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将有助于预测环境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为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4.
林窗是森林更新演替的重要环节, 揭示林窗环境下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及其相对贡献, 有助于阐明植物对林窗环境的响应。该研究以中亚热带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对象, 设置9个不同大小的林窗样地, 运用方差分解探讨林窗、物种和个体对叶性状变异的相对贡献,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大小林窗下群落性状变化及种间和种内性状变异的重要性。研究发现: (1)格氏栲天然林林窗植物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和叶绿素含量由种间性状变异主导, 叶氮含量由种内性状变异主导, 叶磷含量受林窗大小影响最大。(2)群落叶磷含量与林窗大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土壤温度和水解氮含量对群落叶磷含量具有显著正效应, 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负效应。(3)沿林冠开放度的群落叶磷含量变化主要由种内性状变异引起, 优势种扮演着重要角色。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环境下植物功能性状仍以种间性状变异为主(平均41%), 但沿林窗环境梯度的群落性状变化主要源自种内性状变异, 通过植物表型可塑性响应环境改变, 优势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5.
林佳琦  李燕培  肖世祥  冯斗  禤维言 《广西植物》2022,42(11):1921-1928
香蕉的矮化突变是香蕉无性繁殖后代最常见的表型变异之一,但其变异的分子调控机理目前尚未研究清楚; 而内源赤霉素是影响植物株高的重要激素之一,GA3-氧化酶是赤霉素生物合成后期的关键酶。为探究GA3-氧化酶编码基因对香蕉矮化的分子调控机理,该研究以威廉斯B6矮化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亲本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矮化香蕉及其野生型亲本GA3ox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利用qRT-PCR技术对GA3o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矮化香蕉GA3ox-A和野生型香蕉GA3ox-G的ORF长度均为864 bp,均编码287个氨基酸,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两条氨基酸序列之间存在5个位点的差异,从而产生具有不同性质的蛋白质。(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矮化香蕉GA3ox的氨基酸序列与油棕、海枣、椰子的同源性最高。(3)qRT-PCR显示,GA3ox基因在矮化香蕉叶片和茎秆中的表达水平整体上低于野生型,其中GA3ox在野生型茎秆中的表达水平是矮化植株的2.2~32倍。综上推测,GA3ox基因可能对香蕉茎杆的矮化变异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香蕉矮化突变的分子机制与筛选优良矮化香蕉株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2021年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Omicron变异株迅速取代Delta突变株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S蛋白具有36个位点突变,导致致病力和传播力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具备了免疫逃逸的能力。疫苗接种是目前疫情防控最普适的手段,研究发现,现有疫苗针对Omicron突变株的保护效果明显下降。新的免疫策略或特异性疫苗/多价疫苗针对Omicron有效性的评估均需要动物模型的支撑。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动物模型进行活病毒攻击实验,是在体内验证保护性中和抗体、疫苗有效性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将从动物模型方向综述国内外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疫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下不同变温幅度(±0℃、±6℃、±12℃)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理指标(温度耐受性、呼吸)与生态指标(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变温幅度±0℃和±12℃相比,变温幅度±6℃显著提高了麦长管蚜整体存活、寿命、繁殖以及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阻碍了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抑制了整体存活,缩短了寿命,降低了繁殖量,且显著降低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但是,较大变温幅度±12℃,显著提高了成蚜的耐热、耐寒性与CO2呼吸速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变温幅度中,麦长管蚜成蚜耐寒性的提高是以寿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以往以恒温为基础的昆虫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必要因素,应考虑纳入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中,从而提高昆虫田间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与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8.
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2年对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人工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连续剖察表明,受精后约96小时胚体听囊内出现一对矢耳石,孵出后第2天耳石上出现第一个日轮,之后每天形成一轮。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测定了幼、成鱼矢耳石的形态、直径、日轮数及其间距变化。耳石短径(v, μm)与鱼体长(x, mm)呈线性关系, 75尾幼、成鱼的关系式为y=3.28x+248.30。以耳石日轮数推算其产卵孵化期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耳石日轮数(D)可用孵化后日数(N)减1表示。日轮间距有规律性变化,与鱼体生长发育和生态条件密切有关。依据日龄和相关体长体重资料进行了香鱼生长特性研究,用生长方程描绘的生长速度曲线和生长拐点(位于283日龄)等均较客观地反映了其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K物质 (SK)对心肌细胞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幼鼠心肌细胞 ,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SK处理前后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的变化 ,同时观察预先加入速激肽受体拮抗剂DSP、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SK作用的影响。结果 :当加入SK (1 .78× 1 0 - 5mol/L)到培养细胞中时 ,心肌细胞收缩幅度增强 ,但收缩频率变化不显著 ;且在 1 0 - 8~ 1 0 - 5mol/L浓度范围内心肌细胞收缩幅度变化呈剂量 效应关系 ;预先加入DSP可抑制SK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而心得安、酚妥拉明对SK的作用无影响。结论 :SK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幅度增强 ,其作用是由速激肽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10.
遗传学实验(十五)两倍体细胞株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敏  顾蔚 《遗传》2003,25(5):581-582
实验原理 组织培养是把动物或植物细胞自机体取出放在玻 璃器皿里,选择和控制某些外界条件,使细胞继续分裂 生长的一种基础性实验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生理 学、免疫学、病毒学、遗传学等方面,对细胞分化、发育、 肿瘤发生以及染色体研究等领域起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