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2篇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类群的总称,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arnesetal.,1988;Ruppert&Barnes,1994)。无脊椎动物的门类繁多,即使不算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中的1个亚界,或根据有的分类系统它涉及3个界),亦大约有35个门之多,而脊椎动物只是脊索动物门中的1个亚门(Song&Zhou,2002)。无脊椎动物的现生种类,已知约为120万种,远远多于只有约4.8万多种的脊椎动物。更因为它们的形态极其多样,故其生殖和发育的模式自然远比我们在脊椎动物所见到的为多。从低等到高等,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细胞数目(单细胞到多细胞,在这里我们把…  相似文献   
102.
如何定量化研究动物的颜色是动物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动物的视觉范围比人类宽,但以往都以人类主观对颜色进行分类,并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量化。光纤光谱仪能够精细量化动物的颜色,包括人眼无法探测的紫外光(UV)部分。介绍了光纤光谱仪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概述了光谱仪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利用光谱仪对动物颜色的定量化分析,可为动物学研究提供更客观和科学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3.
李诺 《生物学通报》2002,37(5):26-28
动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不断形成如 CO2 、H2 O及 NH3 等各种代谢产物 ,但不能将这些产物概括为废物 ,因为它们在调节生命活动过程中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CO2 的含量可以调节呼吸运动 ;NH3 虽为有毒物质 ,但在氨基酸代谢中 ,一部分可转化为体内组成成分。只有这些产物积累量超过机体需要时 ,才是有害的。因此 ,所谓排泄是指动物体将新陈代谢的最后产物和整体平衡剩余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是动物机体特有的生理机能 ,其生理意义和效果在于 :排出有害的代谢产物 ,特别是氮化物以及多余的水分和盐分 ,使机体取得体内平衡。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04.
典型平原河网地区底栖动物生物指数筛选及评价基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夏、秋季在上海市全境主要河流的83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 共获取底栖动物20个分类单位(种), 其中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分别占50%、30% 和20%。选取常见的28个生物指数分别进行计算, 并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筛选出8个敏感生物指数。通过记分法对8种敏感生物指数统一量纲后, 获得数值范围为8-40的综合生物指数, 运用四分法划分了判别河道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基准: 32-40, 较好(Good); 24-31, 一般(Fair); 16-23, 污染(Poor); 8-15, 严重污染(Very poor)。9个断面未发现活体生物, 定为超严重污染(Super poor)。依照生物基准比较上海市41个代表性断面近5年主要水质理化指标, 基本反映出水质理化指标的空间差异性, 该综合生物指数及判别基准也可适用于评价平原河网地区的河道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05.
三横山鱼礁生境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振华  章守宇  王凯 《生态学报》2010,30(8):2026-2035
为了解三横山人工鱼礁建设的生态效果,2009年1-8月对鱼礁、泥地、岩礁3种生境中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生境的相关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鱼礁区除保留原有泥地生境中的优势种外,还增加了褐菖鲉等岩礁优势种类。鱼礁生境的种类丰富度显著高于泥地和和岩礁生境(P0.05),多样性也明显高于泥地生境(P0.05),但和岩礁生境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鱼礁和岩礁生境相关群落基本处在同一功能块,且显著区别于泥地群落,但三者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均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仍分属3种不同的群落。温度对鱼礁生境生物群落的相关性最高(0.472),而泥地为叶绿素a(0.459),岩礁为温盐组合因子(0.684),不同生境的生物群落对相同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并不同。由此可见,人工鱼礁生境综合了自然和人工环境的特点,其特有的群聚模式对自然群落结构有着互补和强化作用,对保护岩礁资源和岛礁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环境和空间因子在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重要性是生态学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探究黄河口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影响因子,及环境和空间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对调控作用。于2017年10月与2018年5月对黄河口湿地32个样点(淡水恢复湿地19个和自然湿地13个)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采集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黄河口淡水恢复湿地和自然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淡水恢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为电导率、盐度和氧化还原电位;而自然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pH和无机碳的影响;盐度是两类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因子。变差分解(VPA)结果显示,环境过滤对淡水恢复湿地底栖动物群落起主导作用;在自然湿地中,空间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具有主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环境和空间因子的相互作用也至关重要。本研究明确了黄河口的自然和恢复湿地中环境和空间因素对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相对作用,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重金属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王文雄  潘进芬 《生态学报》2004,24(3):599-604
近年来 ,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中摄食富集的定量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体内金属的浓度并不一定和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有相关关系 ,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还受到生物的同化、排出等过程以及其它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在经典的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中 (浮游植物→桡足类→鱼类 ) ,桡足类往往可以很有效地排出体内的金属 ,同时鱼类的金属同化率又很低 ,所以该食物链中金属的浓度随食物链水平增加而减少。目前研究发现只有甲基汞和铯 Cs会被食物链所放大。在以腹足动物为顶级捕食者的底栖食物链中 ,因为生物结合金属的效率很高 ,高同化率和低排出率导致金属浓度在生物体内得到放大。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可利用性可以通过测定同化率、排出率等参数、并结合考虑生物对该金属的消化行为 ,运用一个简易的动态模型来估算。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多考虑金属的化学性质对食物链传递的影响。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对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 (底栖和浮游 )中的传递的研究成果 ,强调在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估中 ,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不同的海洋生物有着复杂且不同的金属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108.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绿色荧光蛋白(GFP)是海洋生物水母(Aequoria victoria)体内的一种发光蛋白,近十年来成为在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用得最广泛的蛋白质之一。文章就绿色荧光蛋白的特性及其在植物分子生物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9.
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源于多管水母属(Aequoria Victoria)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标记物,该文对GFP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0.
Knowledge abo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of both habitat use and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adaptations is essential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This fundamental knowledge is not only interesting from an academic point of view, but is sorely lacking and needed in the field of restoration ecology. Many species are threatened due to degradation. Knowing w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needed dtLring the life cycle of these species is important in the design of restoration measures which aim to lift existing bottlenecks for threatened specie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water type and microhabitat in structuring the invertebrate assemblage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invertebrates were sampled in three water bodies differing in trophic level and acidity. Different parts within a water body (microhabitats) were sampled separately and each water body was sampled in all four seasons.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bod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structuring the invertebrate assemblage early in the season, whereas microhabitat became more important later in the season.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microhabitats was related to the type of locomotion employed by invertebrates. Seasonal differences could be related to population dynamics (reproduction, mortality). Moreover, fluctuations in resource availability were expected to differ between the water bodies, with highest fluctuations in the eutrophic water body and with fluctuations becoming less predictable later in the season. This was confirmed by the data: species synchronization to pulses in food availability was strongest in the eutrophic water body. Moreover, synchronization was strongest in summer, while in autumn waters were invaded by dispersive specie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synthesis is presented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different waters during the different sea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