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84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10年3—10月,沿城市发展梯度选取了合肥市3个区域(城市、城郊和农村),进行蝴蝶调查。共采集蝴蝶1484只,隶属7科28属34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优势种蝶类为菜粉蝶(Pieris rapae)、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合肥不同城市化区域蝶类多样性存在差异,其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农村城郊城市;农村和城郊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7月最高,城市8月最高;城市和城郊的优势度指数在8月最高,农村7月最高;3种不同城市化区域的均匀度指数均是8月最高。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城市化水平、不同生境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护和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2.
根据对西藏阿里地区163个植物群落样地资料进行的多元分析——排序、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给出了该地区植被的基本类型、生态梯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基本分析方法包括3个步骤:1)通过无倾向对应分析(DCA)的两个排序向量揭示了阿里植被的两个主要生态梯度;2)由该梯度的二维散点图及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分别产生非等级制与等级制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3)以多元回归分析将排序值与环境及地理参数相联系而给出各类型的环境指标——定量环境解释。分析表明,阿里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主要取决于热量与湿度梯度,前者可通过地理参数,后者则通过土壤特征的数学表达式来定量地确定。两梯度包含的类型、种类与生境差异颇大,由低山暖性荒漠直到高山冰缘植被,从隐带性沼泽与盐生草甸到高原地带性荒漠与草原均各得其位,各有其值。表明该数量分析法对于处理高度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群落生态信息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63.
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对于大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模式却了解较少。本研究以秦岭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蹄类动物为对象,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camera-trapping),系统的调查了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区域按300 m垂直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内目标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和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研究有蹄类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特征。2008年3~12月,共调查123个有效位点,在4 307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共记录到7种森林有蹄类动物。其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秦岭南坡有蹄类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平均RAI = 110.66),种群数量最多;其次是野猪(RAI = 28.25)和斑羚(RAI = 25.10);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则是群落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RAI = 1.33)。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海拔梯度内,各物种种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模式为:羚牛和林麝为单峰型,种群数量在中间海拔段存在一个峰值,两侧递减;斑羚(Naemorhedus goral)为单调递增型(R2 = 0.84),种群数量大体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小麂(Muntiacus reevesi)(R2 = 0.94)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R2 = 0.79)为单调递减型,种群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减少;野猪(Sus scrofa)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为复合型,分布模式较为复杂。整个有蹄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峰模式,在1 700~2 300 m的中等海拔段最高,符合中域效应假说的预测。  相似文献   
64.
我们曾报道跨膜Ca~(2+)梯度可通过膜脂影响肌质网Ca~(2+)-ATP 酶的构象和活性。本文就跨膜Ca~(2+)梯度对肌质网Ca~(2+)-ATP 酶的调节是否具有特异性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特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跨膜Ca~(2+)梯度对肌质网Ca~(2+)-ATP 酶功能的调节不能归结于跨膜Ca~(2+)浓度梯度所导致的膜电位的作用,离子载体FCCP 可消除跨膜电位但并不影响肌质网Ca~(2+)-ATP 酶的活力;二是其它二价金属离子如Sr~(2+)的跨膜梯度对肌质网Ca~(2+)-ATP 酶活力基本无影响。荧光偏振系列探剂n-AS 测定的结果表明跨膜Ca~(2+)与Sr~(2+)梯度对嵌有Ca~(2+)-ATP 酶的脂酶体的中部流动性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而Ca~(2+)-ATP 酶的Ca~(2+)结合位点正处于脂双层中部,这进一步提示膜脂参与了跨膜Ca~(2+)梯度对Ca~(2+)-ATP 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施肥对东北春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东北春玉米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CK(对照,复合肥,65 cm小垄种植)、KF处理(配方施肥,65 cm小垄种植)、BMP处理(配方施肥,130 cm大垄双行种植)3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处理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结果:CK、KF、BMP 3个处理共鉴定出1 372种细菌群落。在不同大小的垄间施用不同比例的肥料种植春玉米,均能提高土壤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群落多样性;各处理土壤细菌指数排序为BMP> KF> CK;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处理KF、BMP存在显著差异。优势细菌门水平结构组成分析中均表现为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为优势的细菌门类,优势细菌属水平结构组成分析中均表现为鞘氨醇单细胞属(Sphingomonas)、念珠菌固体杆菌属(Candidatus Sol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等为优势菌属;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PCA分析中...  相似文献   
66.
中国阿勒泰地区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特殊区域, 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接壤, 境内有平原、沙漠和山地三大地貌特征。2014-2016年, 我们先后3次对阿勒泰地区爬行动物资源开展了实地调查, 共采集到392号爬行动物标本。经鉴定隶属1目6科16种, 结合文献资料, 共计1目8科23种, 均为古北界物种, 其中中亚型17种, 古北型6种, 表现出中亚亚界与欧洲-西伯利亚亚界间的过渡性质。爬行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海拔分布呈带有一个中峰的低海拔高原格局, 在第2海拔段(500-600 m)达到峰值; 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递增格局, 第15海拔段(1,800-1,900 m)达到最大值; 丰富度则呈现一种波动的递减格局, 峰值在第10海拔段(1,300-1,400 m)。3种环境因子对这种格局的独立解释力较低, 但综合作用的解释力较强, 其中海拔与年均温这两个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67.
不同地理来源的泥炭地植物残体在同一环境中的分解速率一直缺乏比较研究。该研究沿纬度梯度, 选择大九湖、哈泥和满归3处泥炭地, 以三地的10种植物为分解材料, 使用分解袋包装, 埋藏于长白山哈泥泥炭地, 开展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 研究地理来源及生物化学属性对泥炭地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 如不考虑物种差异, 从总体上看, 随着纬度增加, 3处泥炭地植物残体的初始氮(N)含量下降, 初始木质素含量、碳氮比(C/N)和木质素/N上升。经一年分解后残体分解速率因植物类群不同而不同, 桦木属(Betula)和薹草属(Carex)植物残体的干质量损失率均接近50%, 远大于泥炭藓属(Sphagnum)植物(约为10%)。3处来源地植物残体干质量损失率总体上无差异, 但比较同种植物残体发现, 来自中纬度泥炭地哈泥的中位泥炭藓(S. magellanicum)的干质量损失率(19%)远高于来自高纬度泥炭地满归的(9%)。制约残体分解的因素因植物类群不同而不同, 残体初始总酚/N是决定属间残体干质量损失率差异的重要指标。薹草属植物初始N含量和C/N与残体分解速率、泥炭藓属植物初始Klason木质素含量和总酚/N与残体分解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一定程度上表明, 若以纬度降低指代气候变暖, 当前持续的气候变暖可能通过改变高纬度泥炭地的植物组成和植物的生物化学属性, 来改变植物残体分解速率, 进而影响泥炭地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68.
热量匮乏是高山树线的主要成因, 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对高山树线及其建群种的生态学过程及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折多山和剪子弯山两处高山树线(海拔分别为4 265 m和4 425 m)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置垂直样带, 同时结合区域温度、降水的长时间序列分析, 探究两处树线的时空动态过程, 并明确了建群种冷杉(Abies spp.)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 1)折多山和剪子弯山区域的气温在过去58年均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0.72和0.91 ℃), 而折多山和剪子弯山区域降水均存在微弱的降低趋势。2)折多山的峨眉冷杉(A. fabri)龄级结构呈反J形, 剪子弯山的鳞皮冷杉(A. squamata)龄级结构呈双峰形, 二者种群结构均相对稳定。3)在小尺度上, 种子扩散限制使得两处树线的冷杉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上, 折多山峨眉冷杉亦呈聚集分布, 而剪子弯山鳞皮冷杉受生长环境以及种内或种间关系的影响呈随机分布。4)两处样地建群树种的树高和基径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位于树线交错带上部的冷杉均呈现树高生长大于径向生长的异速生长关系, 而位于样地中、下部位的冷杉大部分呈等速生长关系。5)相比10年前, 折多山和剪子弯山的树线及树种线位置均无明显变化, 剪子弯山鳞皮冷杉种群的树木密度亦无明显变化, 而折多山的树木个体数提高了约25%; 相比20年前, 折多山和剪子弯山的树种线分别上移了50和30 m, 树线位置分别升高了75和40 m, 树木个体数亦明显增加, 分别提高了约220%和100%。树线及其建群种在较大时空尺度上主要受热量的控制, 而在较小时空尺度上受温度及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托黄潮土35 年长期定位试验,以2种土壤物理肥力指标、8种土壤化学肥力指标和5种土壤生物肥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指标影响显著.施用有机肥处理(M、MN、MNP、MNPK)与NPK处理相比,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原15个土壤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5.5%,且无原变量丢失.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因子负荷,全钾和pH在第2主成分上有较高因子负荷;以2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潮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MNP>M、MN>NPK>N、NP>CK.可见施用有机肥对黄潮土培肥效果更显著,以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化肥方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0.
针对切花红掌日光温室冬季生产时CO2亏缺严重的现象,以不增施CO2为对照,研究了增施700、1000、1300 μmol·mol-1浓度CO2对切花红掌‘火焰’光合特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施60 d CO2,红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且以1000 μmol·mol-1处理的增幅最大;而气孔导度则较对照显著下降.增施CO2后,红掌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佛焰苞大小、色泽、花茎长度等切花品质参数,以及叶片发育质量参数和花茎生长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均以1000 μmol·mol-1浓度最佳.增施1000 μmol·mol-1的CO2可以有效促进日光温室切花红掌的冬季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