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是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植物发育、防止UV损伤、抗病和逆境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EST测序,获得了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序列(登录号:GU980155)。为了进一步了解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特征,我们将其与46种植物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均具较高同源性,编码区相似性约为94%。使用PHYLIP和MEGA4分别构建了邻接树、最大似然树和最大简约树,但经bootstrap检验,最优树未能明确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系统发育地位。以紫花苜蓿查尔酮合成酶的三维结构为参考,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预测了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的三维结构,发现罗汉果查尔酮合成酶具有保守的活性位点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2.
对不同倍性罗汉果果实的生长动态、甙类含量动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倍体与二倍体果实的生长和甙类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果实的生长动态均可分为3个时期:迅速生长期(1~20 d)、缓慢生长期(20~30 d)、停止生长期(30~90 d),80 d时果实的形态达到最大值,4x>2x>3x,多倍体表现出巨大性。而甙类含量的动态随日龄的增长均表现为:苦味的甙ⅡE转化为甙Ⅲ,两者依次出现和消失;最终都转化为高甜度的甙Ⅴ,即成熟罗汉果以甙Ⅴ为主;80 d时甙Ⅴ的含量达到最大,4x>3x>2x:多倍体的甜甙含量显著提高,特别是三倍体还具有无籽的特性。  相似文献   
93.
HPLC法测定罗汉果中罗汉果苷ⅡE、苷Ⅲ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ZORBAX SB-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25℃,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3 nm,以外标法测定了罗汉果中罗汉果苷ⅡE、苷Ⅲ的含量。罗汉果苷ⅡE在1.934~25.142μg,苷Ⅲ在2.070~26.91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6%与97.9%。  相似文献   
94.
以罗汉果组培苗的单株产量、果实大小、罗汉果总皂苷以及皂苷V的含量作为罗汉果药材产量和质量的评价指标,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罗汉果品种组培苗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对罗汉果总皂苷和罗汉果皂苷V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罗汉果品种组培苗在产量和质量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青皮果组培苗的产量较高,果实较大,罗汉果总皂苷和皂苷V含量也较高,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5.
罗汉果组培苗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罗汉果组培苗生育周期、生长发育习性以及生态适应性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年全生育期为240~260d,定植当年即可正常开花结实。根系与块茎有两个增长高峰期,分别为开花结果期(7月上、中旬)、枯苗期(11月上旬~12月上旬);茎蔓在定植20d内生长较缓慢,之后逐步加快,其中主蔓和一级侧蔓构成植株空间骨架结构,二级侧蔓和三级侧蔓为主要结果蔓;开花座果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花、果着生位置以二级侧蔓的6~15节和三级侧蔓的3~18节为主,点花授粉宜在雌雄花开放的当天上午进行,果实的生长膨大约在座果后的30d内完成,但果实发育成熟约需80d。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2~28℃,其中旬温25~28℃时对花果生育最为适宜;生长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和80%以上的空气湿度;全生育期对氮和钾的吸收量较大,但在生殖生长期,尤其在结果盛期与果实发育期,对磷、钾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96.
植物组织培养简报(摘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材料、外植体 培养基 (mg·L- 1 ) 结  果作者 (单位 )罗汉果 (Momordicagrosvenori)种子胚、茎尖、腋芽、叶种子萌发培养基 :( 1)MS基本培养基 ;诱导腋芽及丛生芽分化培养基 :( 2 )MS 6 BA 0 .1~ 0 .5 IAA 0 .1;( 3)MS 6 BA 0  相似文献   
97.
从茄科食用植物旋花茄(Solanum spirde)的新鲜果实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成分,经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26-0-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3β,22ξ,26-三醇-5-烯-3-0-α-L-鼠李吡喃糖基-(1-2)-[3-0-(3-O-乙酰基)-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22ξ-甲氧基-3β,26-二醇-5-烯-3-O-α-L-鼠李吡哺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2)和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3β,22ξ,26-三醇-5-烯-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苷(protodioscin)(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8.
AFLP用于构建罗汉果DNA指纹图谱及其幼苗雌雄鉴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罗汉果(Sirait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 ex Lu et Z.Y.Zhang)的几个品种进行AFLP标记分析,从中筛选出2个引物组合,其中一个能够用于构建不同品种的指纹图谱,另一个可以结合数量性状分析成功地鉴别罗汉果幼苗的雌雄。建立了一种可用于罗汉果幼苗雌雄鉴别的方法,并可为品种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1.罗汉果根、茎、叶的结构与葫芦科其它植物大致相似;不同之处有三方面:(1)叶子主脉中维管束为5个:(2)叶子中有硅质细胞成群分布;(3)块根具异常次生生长;在次生木质部中围绕导管形成形成层,由之分化出多个具韧皮部与木质部的小维管束。2.叶中的硅质细胞分布于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中,多个细胞集合在一起。其细胞壁加厚并硅质化,细胞内容物消失。推测与增加叶子的支持力量有关。3.罗汉果雌株叶子上、下表皮气也数之比为0.04,雄株为0.03,比值均很低,同时根据叶的解剖结构推测罗汉果为C3植物。4.雌株叶子下表皮单位面积气孔数比雄株的多26%,差异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简化观察统计方法,以用于鉴别幼苗的性别。  相似文献   
100.
罗汉果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腋生枝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琦丽  林荣   《广西植物》1989,9(2):103-104+194
用罗汉果茎段为外植体,培养在MS+BA1.0+IBA0.1毫克/升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和芽形成。观察了罗汉果茎段愈伤组织的生长以及腋生枝的形成。罗汉果茎段培养5天后,潜伏腋芽开始萌动和生长。培养10天后罗汉果茎段的基部一端开始膨大。培养20天后产生大量白色疏松的愈伤组织,这时腋生枝已经长成3—6厘米长。培养30天后基部的愈伤组织中有少量瘤状小突起,但再分化形成芽的频率极低。结果表明,罗汉果茎段组培形成的苗均是从腋芽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