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7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几种芸苔属植物种子经过超干处理后,发芽力和活力不受影响,耐藏性大为提高。超干及老化后种子的脱氢酶、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酶系统保持完好;丙二醛和挥发性醛类物质等劣变产物相应减少;电导率测定表明,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良好;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细胞超微结构及功能保持完好。不同干燥方法和不同干燥剂的系列实验证实,生石灰的脱水效果并不亚于冰冻真空干燥法,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2.
用荧光探剂ANS对抗旱性不同的甘蔗品种在水分胁迫下叶片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线粒体膜的流动性,抗旱性强的甘蔗品种Co 617和F.Y.79-9的下降幅度分别小于抗旱性弱的Co 740和M.T.77-208;水分胁迫下线粒体膜流动性的下降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外源自由基处理试验也表明,甘蔗叶片线粒体膜流动性的下降与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3.
聚乙二醇处理的大豆种子的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受低温吸胀冷害的种子子叶的活性,相关的酶活性协同地增长,而蛋白质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酶活性的提高可能是渗透调控处理对细胞膜系统修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渗透胁迫对水稻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个不同抗旱性的水稻品种对PEG6000渗透胁迫(-0.5MPa,-0.8MPa)的反应具有一定差异。渗透胁迫下SOD,POD和CAT活性及Vc,Car含量与膜脂过氧化水平及膜透性呈一定负相关性,表明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抗旱育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26.
27.
本实验用闪光诱导的瞬间二向色性方法测量了不同温度以及不同蛋白质含量下菌紫质分子在脂质囊泡膜中的旋转扩散运动.根据旋转扩散运动得到了温度和蛋白质含量与膜粘度以及分子在膜中排列方向的关系.温度和蛋白质的含量都影响膜的粘度,但并不影响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排列方向.  相似文献   
28.
Mg~(2+)离子对紫膜表面电位效应的自旋探针—ESR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带正电荷自旋探针CAT_(12)在紫膜结合相和水相的分布,利用自旋探针顺磁共振(ESR)技术测定了Mg~(2+)对紫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表明紫膜具有σ为3.02×10~(-4)Ch-arges/(?)~2的表面电荷密度.据此σ用Gouy-Chapman理论计算得到Mg~(2+)离子浓度与表面电位((?)_i)的关系与实验结果极为一致,这表明离子通过表面电位的变化引起紫膜的表面pH值的改变从而影响紫膜的结构与功能,Mg~(2+)对紫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明显地比K~+要大,说明镁离子可能在紫膜的结构与功能中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鲍璇 《实验生物学报》1989,22(3):325-335
Our object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oated vesicles and synaptic membranes during synaptogenesis. Neurons from spinal cords of fetal mice were established as isolated cells in primary culture. After a few days in vitro, the neurons extended their neurites and started their interaction. At timed intervals thereafter, cultures were fixed for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Coated vesicles were prominent in the neuronal cytoplasm at the time of synaptogenesis (about 7-10 days in vitro). Similar vesicles were seen in continuity with some cisternae in the Golgi regions and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number during the synaptogenic period. Indeed it is not established whether the coated vesicles were exocytotic or pinocytotic in nature, but the cisternae which were in continuity with coated vesicles could be labelled by glucose-6-phosphatase (G6Pase) but not by thiamine pyrophosphatase (TPPase). Such vesicles were also seen in continuity with the neuronal plasmalemma near the closest contact site and contributed their undercoating to pre- and postsynaptic densities. The formation of bilateral membrane specialization was described as being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synaptic active zones and appeared to be the first definitive sign of synapseformat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synaptic dense material may derive wholly or in part from the exocytic coated vesicles which apparently budding off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cisternae. This incorporation could provide the mechanism for confining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nal membrane to the synaptic region.  相似文献   
30.
根据各种膜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和疏水性的差异,通过适当的相分配系统,将一种膜颗粒从其它成份中分离出来,这便是相分配法。在相分配法应用之前,都是用离心法纯化膜颗粒的,但离心法纯化的膜颗粒纯度不够高。相分配法作为离心法的辅助技术,则能满足实验对分离纯化的膜颗粒的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