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7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296篇 |
专业分类
10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21.
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斑翅蝗科(Oedipodidae)6属8个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共显示30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根据酶带迁移距离的不同,可以分为5个泳动区。通过EST同工酶酶带的聚类分析,对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2.
用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植物病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番茄巨芽类菌原体(Tomato Big Bud Mycoplatma-Like Organism,TBB-MLO)、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番茄斑萎病毒无明显差异,对番茄巨芽类菌原体,用Dot-ELISA比用ELISA的检测灵敏度高50—100倍,对青桔假单胞菌,用Dot-ELISA比用ELISA检泓抗原 相似文献
223.
2010 年和2011 年8 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矮嵩草草甸,采用样方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高原鼠兔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 年与2011 年相比,相同高原鼠兔密度的栖息地内杂草斑和秃斑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年份不同密度栖息地间差异显著。高原鼠兔低、中、高密度栖息地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无鼠兔对照组(P < 0.05),不同密度间无明显变化规律。低、中、高密度栖息地的莎草、禾草和豆科植物盖度、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无鼠兔对照组(P <0.05),秃斑上豆科植物消失;杂类草平均高度在低密度栖息地和无鼠兔对照组显著高于中、高密度栖息地(P < 0. 05),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照组最小,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2010 年和2011 年,高原鼠兔低、中、高密度栖息地内杂草斑面积分别占样地面积的4. 0% 、4.3% 、13. 3% 和3.8% 、4. 3% 、11. 0% ,秃斑面积分别占样地面积的0 2% 、2 6% 、4 0% 和0 2% 、2 2% 、3 4% ;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0.84 kg/ hm2 、203. 18 kg/ hm2 、431.58 kg / hm2 和107.67 kg / hm2 、189. 46 kg / hm2 、365. 72 kg/ hm2 。高原鼠兔
的密度(x)与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y)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说明高原鼠兔的活动显著降低了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同时也改变了植物功能群组成。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栖息地内杂草斑、秃斑的面积和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的密度(x)与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y)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说明高原鼠兔的活动显著降低了植物总盖度、平均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同时也改变了植物功能群组成。随高原鼠兔密度增加,栖息地内杂草斑、秃斑的面积和植物损失地上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24.
利用两种不同方法采集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毒液并对其进行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粗毒液中的蛋白质成分主要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104)的酸性蛋白质。与毒囊粗毒液相比,电刺激粗毒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在105左右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毒囊粗毒液中的含量,而两者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104)的蛋白质与多肽的组成非常相似。电刺激粗毒冻干粉和毒囊粗毒冻干粉对小白鼠的LD50值分别为(0.16±0.03) mg/kg和(0.39±0.05)mg/kg体重;对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LD50值分别为1.87 μg/g和2.32 μg/g。在浓度为3.2×10-6g/mL时,电刺激粗毒冻干粉能在(25.0±2.2) min内完全阻断小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毒囊粗毒冻干粉在浓度为6×10-6g/mL时的完全阻断时间为(23.3±2.2) min;粗毒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104)部分在10-4g/mL浓度下对标本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间斑寇蛛毒液是一种富含大分子量蛋白质的混合物;哺乳动物神经毒性主要基于其中的大的相对分子质量酸性蛋白质成分,而不是低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多肽;电刺激粗毒液中的活性成分与毒囊粗毒液中的相似,但含量高于毒囊粗毒液。 相似文献
225.
垂枝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 Maxim.),先前只报道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在大陆首次发现。该种的显著特点:植株在树干上附生,花序下垂后再上升,呈“L”型,花序密被腺毛,花朵密集,生于一侧,不完全开张。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226.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 bp, 其中变异位点115个, 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相似文献
227.
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小鼠) 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 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 ,平均14-8% 。感染的10 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 。作者认为Scid 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易于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228.
1996年5月在云南普洱采用11号树蛙科标本,经研究鉴定订为新种普洱泛树蛙,在开矿上它们杜氏泛树蛙相近,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29.
本文在四川省大山地区采到拟凹背蝗属2新种,即凉山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liangshanensis sp.nov。及相岭拟凹背蝗Pseudotygonotus xiangilngensis,sp .nov。 相似文献
230.
1种快速测定蜘蛛热值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SC821°差热扫描分析仪对蜘蛛进行热值分析,应用STARe热分析系统,测出八斑鞘蛛热值为11.67×103J/g,其中雌蛛、雄蛛热值分别为12.74×103J/g、10.59×103J/g.该法快速、方便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