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法,观察了大鼠尾壳核头部背内侧区,背外侧区,腹内侧区和腹外侧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2小时后,观察这些区域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通过绘制我国有尾两栖类的地理分布图,分析该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可能的起源和扩散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有尾两栖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有三个关键区域:1.位于长江上游的、有尾两栖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横断山区,是有尾两栖类的分布中心,该区域很可能亦为有尾两栖类的起源中心及主要特化中心;2.三个次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大别山-淮河流域区、南岭-珠江流域区、浙闽山地-江南水乡区;3.四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台琼海岛区、东北长白山-三江流域区、秦巴山地-汉江渭河流域区、天山-伊犁河流域区。另外,该类群可能的迁移和扩散路线可归纳为:沿着各水系,从分布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迁移和扩散,其中以向北和向东为主,向南和向西扩散的种类较少。向北扩散的主要是小鲵科(Hynobiidae)的一些种类,向东扩散的种类则以蝾螈科(Salamandridae)物种为主。广布于我国东部的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种类,极可能是该类群向北和向东这两个方向扩散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东亚两栖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即东亚两栖动物区系是单源的、本地起源的。本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日本界假说。  相似文献   
993.
高文呈 《昆虫学报》1987,(3):271-276
黑叉胸花蝽Dufouriella ater(Dufour)在文登地区一年发生4代, 以成虫越冬,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成虫和若虫均可捕食日本松干蚧, 对松干蚧种群数量起着控制作用.成虫羽化后即行交配, 未经交配的雌虫不能产卵.若虫中84.6%为5龄, 仅少数为4龄虫.米蛾卵和大蜡螟卵是饲养繁殖黑叉胸花蝽成虫和若虫的良好饲料.  相似文献   
994.
《广西植物》1987,(4):292-292
<正>本刊用“Guihaia”作为外文刊名,是取自“桂海”的汉语拼音,并予拉丁化缀以‘a”字尾而成。 “桂海”一词,较早出现在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杂体诗·袁太尉》: “文轸薄桂海”诗句中,以“南海有桂,故曰桂海”,桂海是泛指南方近海地方。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任静江府(府治今桂林市)和广南西路(今广西)地方长官,就其见闻,追述广西山川、风物、花、果、草木的名著《桂海虞衡志》,亦用“桂海”一词,概指广西地区。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报道采自江西梅岭,寄生在紫玉兰 Magnolia liliflora Desr.上的白粉菌一新属新种,即球叉丝壳属 Bulbomicrosphaera A.Q.Wang gen.nov.;新种木兰球叉丝壳 Bulbo-microsphaera magnoliae A.Q.Wang sp.nov.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本文报道了假尾孢属的6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即:枫杨假尾孢(Pseado-cercospord pterocaryae Gu et W. X. Zhao)和清风藤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sabiae Guo et W.X.Zhao);3个新组合:紫珠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allicarpae(Cooke) Guo et W. X.Zhao], 蕺菜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houttuyniae(Togashi& Kats) Guo et W.X.Zhao],冬青假尾孢[Psegocercospora mate (Speg.) Guo etW.X.Zhao]。两个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其等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林科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病理标本室。 枫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terocaryae Guo et W.X.Zhao)斑点叶两面生,近圆形,直径O.5—12 0 mm,无明显边缘,叶面褐色至暗褐色,叶背灰褐色,子实体叶背生,具表生菌丝。子座生于表皮下,近球形。分生孢子梗浅青黄色至青黄色,不分枝,0—4隔,9.7—73.5×3.7—4.3 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倒棍棒一圆柱形,极浅的青黄色,光滑,干燥,具2—10个不明显的隔膜,35.0—99.5×3.7—4 3μm。 清风藤假尾孢(Pscudocercospora sabiae Guo et W. X. Zhao)斑点叶两而生,圃形,直径1.5—4.0μm。叶面黄褐色至褐色,外围以暗褐色细线圈,有时还具浅黄褐色晕圈,叶背中度褐色。子实体叶面生,具表生菌丝,无子座。分生孢子梗青黄褐色至浅褐色,平滑,具2一10个隔膜,17.0—162.O×3.0—3.9(一4.3)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圆柱形,浅青黄色,平滑,干燥,3—8隔,43.0—99.5×2.8—3.9(一4.3)μm。  相似文献   
999.
应用生化方法分离了棘尾虫细胞大核的核基质与核周层。电镜观察表明,分离的核基质与核周层结构都能保持大核的原有形态,它们是由纤维颗粒状的物质所组成。生化分析表明,大核核基质与核周层主要由蛋白质所组成,少量抗抽提的DNA和RNA主要是结合在核内基质结构上。  相似文献   
1000.
棘尾虫无小核镜像骈体的获得及其生殖行为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新柏  丘子健 《动物学报》1989,35(4):364-369
用在分裂期进行显微手术的方法和在陈旧培养中诱导的方法,从贻贝棘尾虫天然无小核系S_(10)中获得了无小核镜像骈体。对骈体的各种生殖行为进行了观察,并用孚尔根和改进的黑色素染色技术揭示了它们的细胞学细节。发现在本文描述的无小核骈体和过去报告的有小核骈体之间,在二分裂和生理再生上没有显著区别。无小核骈体和正常单体S_7之间的接合命运则是多样化的。在630个这样的接合对中,有257对发生了真正的接合并形成接合后体;有153对接合不久包囊化;在其余的220对中,一个接合体吸收了另一个,变成营养型的单体和有小核的骈体。前者占总吸收者的96.8%,后者只占3.2%。对接合和吸收两种情况的细胞学事件进行了详细观察。无小核骈体中的两组细胞质和双套大核能吸引其配偶中的小核,形成自己新的双套大核胚基及小核胚基,在本文的讨论中受到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