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本文记述了中国鳞属1新种:王朗鳞Tomocerus(Tomocerina)wangl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昆虫标本室。王朗鳞虫兆Tomocerus(Tomocerina)wanglangensis,新种(图1~9)本新种和白鳞虫兆T.(Tomocerina)calceusLiuetal.1999非常相似,但新种爪内缘齿为1,1,1;弹器齿节刺简单、不具褶,刺序为2/1,Ⅰ,1,Ⅰ;弹器端节间齿数为2。正模♀,四川省平武县王朗,1800m,06-Ⅹ-2002,刘永琴;副模:3♀♀,5♂♂,同正模。  相似文献   
962.
尾巨桉种胚在改良H+2,4-D0.5mg/L+6-BA0.1mg/L+蔗糖3%培养基上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每个愈伤组织块在改良H+6-BA1.0mg/L+NAA0.5mg/L+蔗糖5%培养基上分化形成芽点,经30d继代培养,产生有效苗30~50株。利用改良MS+6-BA0.4mg/L+NAA0.2mg/L+蔗糖3%培养基进行壮苗,改良MS+ABT0.6mg/L+IBA0.2mg,L+蔗糖1.5%培养基进行生根诱导.有效成苗率达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98%.  相似文献   
963.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铜绿微囊(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分别在温度22℃、26℃和30℃下进行了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两种藻类的生长和竞争都有显著影响。微囊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μ)分别为444、1180和998(×104cells/mL)及0.33、0.38和0.37/d,说明微囊藻在26℃和30℃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270、778和647(×104cells/mL)及0.34、0.43和0.46/d,显示微囊藻在混合培养下受到了栅藻一定程度的竞争抑制。栅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30、984和464(×104cells/mL)及0.36、0.34和0.32/d;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38、554和387(×104cells/mL)及0.43、0.40和0.39/d,说明栅藻在温度22℃、26℃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栅藻的生长受微囊藻影响较大。各温度下两种藻类的生长都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参数α分别为1.68(22℃)、0.65(26℃)和0.76(30℃),而栅藻对微囊藻的抑制参数β依次为0.43(22℃)、0.51(26℃)和0.25(30℃),三个温度下α均大于β,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囊藻与栅藻在竞争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资源竞争,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他感作用,且可推测微囊藻对栅藻的他感作用大于栅藻对微囊藻的,且在22℃时为最大。  相似文献   
964.
镉诱导黄瓜金属硫蛋白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镉诱导黄瓜叶片组织产生金属硫蛋白(MT),经分离纯化,血清白蛋白偶联后作为抗原。采用背部皮内、皮下和耳缘静脉注射免疫家兔,制备出效价为1:16的免疫血清。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纯化IgG。经测定纯化后的IgG蛋白含量为0.9364mg·ml^-1。用纯化的IgG建立黄瓜Cd-MT的斑点免疫试验检测方法可检测黄瓜Cd-MT的最低含量为200Pg·ml^-1。  相似文献   
965.
记述甲胄螨属1新种:铁岭甲胄螨Oplitis tieli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新种与于氏甲胄螨Oplitis yuxini Ma,2001相近,但新种雌螨围殖板前缘有齿缺7个,腹毛5对;而后者雌螨围殖板前缘有齿缺5个,腹毛3对。 正模:♂,辽宁省铁岭市龙首山土壤,2006-Ⅷ,陈万鹏采;副模:1♂,同正模。 新种以采集地铁岭市命名。  相似文献   
966.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 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18 ℃、23 ℃、28 ℃和33 ℃的温度梯度下比较了镰形臂尾轮虫和尾突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18 ℃和23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产卵量也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8 ℃下,2种轮虫的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33 ℃下,镰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尾突臂尾轮虫,产卵量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18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3 ℃和28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而其他种群增长参数间均无显著差异;33 ℃下,镰形臂尾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极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2种轮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产卵量、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尾突臂尾轮虫更能适应较低的环境温度,而镰形臂尾轮虫则相反.  相似文献   
967.
叉蕨科4属5种植物配子体的发育模式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了叉蕨科(Aspidiaceae)4属5种植物,即肋毛蕨属(Ctenitis(C.Chr.)C.Chr.)的亮鳞肋毛蕨(C.subglandulosa(Hance)Ching)和海南肋毛蕨(C.decurrenti-pmnata(Ching)Ching)、轴脉蕨属(Ctenitopsis Ching ex Tard-Blot et C.Chr.)的轴脉蕨(C.sagenioides(Mett.)Ching)、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 Presl)的黄腺羽蕨(P.winitti Holtt.)以及叉蕨属(Tectaria Cav.)的剑叶叉蕨(T.leptophylla(C.H.Wright)Ching)的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了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模式特征,认为这5种植物的孢子、丝状体、片状体、生长点、翼片、细胞、毛状体和假根等具有稳定的系统学意义。检索结果与该科的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似,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分类群的检索表。本研究为叉蕨科系统学研究积累了详实的配子体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968.
人尾加压素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活性肽,发现其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衰、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9.
贻贝棘尾虫口器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由两排纤毛构成,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由单排纤毛组成,在口内膜的腹侧发现一非纤毛厚膜,暂定名为吞噬辅助膜,它由两层质膜夹一纵行微管束层构成,至口围后部口围带内收之处,此膜再向腹侧延伸出第二个膜,共同构成括号状,至胞口处此膜与口内和口侧膜互相包卷而成一包卷体,共同进入胸咽,经分析认为此膜及其与两纤毛膜形成的包者体,对棘尾虫摄取的大固体食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0.
中国倍叉(责)属三新种(责翅目:叉(责)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芳  杨定 《动物分类学报》2002,27(4):745-749
记述我国倍叉(责)属Amphinemura 3新种: 尖突倍叉(责)Amphinemura acutata sp. nov.、双突倍叉(责)Amphinemura didyma sp. nov.、单突倍叉 (责)Amphinemura singularis sp. 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