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李显达  郭玉民 《四川动物》2006,25(3):605-605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2002年5月28日环志时,捕到一只伯劳,其大小、羽色、形态酷似红尾伯劳,但它具白色翅斑,尾羽橙棕色(锈红色)至棕褐色(图版,封4)。2006年1月,经郑光美院士鉴定,该鸟为棕尾伯劳Lanius isabellious。量度见表1。表1棕尾伯劳的环志号码和量度环志号码性别鸟体量度(mm)头喙喙长翅长体长尾长跗C06-2953♂40·0 15·0 87·0 188·0 85·0 28·0棕尾伯劳,又名荒漠伯劳。隶属雀形目伯劳科。本次捕到的是一只雄鸟,上体灰褐,尾羽棕红色,翼上有白斑,飞行时很明显。过眼纹黑色(但无眼先带);眉纹白;虹膜褐色;嘴灰色;脚深灰。鸣声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932.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U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iNOS)mRNA表达及一氧化氮(NO)合成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UⅡ(10^-9~10^-7mol/L)干预体外培养的HUVEC,用硝酸酶还原法及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水平及iNOS的活性,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联反应(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iNOSmRNA的表达。结果:UⅡ干预24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Ⅱ呈浓度依赖性显著刺激NO的合成(P〈0.05),增加iNOS的活性(P〈0.05),上调iNOSmRNA的表达(P〈0.05)。结论:UⅡ能刺激HUVEC的iN—OSmRNA的表达和NO的合成,提示UⅡ可能通过激活iNOS/NO途径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3.
尾叶远志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贵州兴义的尾叶远志(Polygala caudata Rehd.et Wils.)根,经乙醇提取,再用不同溶剂萃取和柱层析分离,得到了12个不同的组分.用比色法研究了各组分还原三价铁离子及清除脂性自由基DPPH能力,采用化学发光法观察各组分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活性.研究发现,尾叶远志各组分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其活性成分可能主要集中在PC-BuOH组分.  相似文献   
934.
为查明有性生殖期间小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我们利用蛋白银染色对冠突伪尾柱虫不同交配型无小核体之间 的接合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无小核细胞的交配反应能力明显下降;接合双方第一次皮膜形态发生如常进行,但纤毛器原基分化往往出现异常;接合后体照常进入拟包囊阶段,但原有纤毛器多不从皮膜上消失。由于没有新核器形成,均不能启动第二次形态发生并于拟包囊早期解体死亡。因此,小核对于纤维接合早期及第一次皮膜改组的正常进行具有某些明显作用,其衍生的大核原基对于启动后续的发育则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935.
番茄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番茄品种(红珍珠和美味樱桃)和感病品种(中蔬四号、美国大红樱桃和MR),通过常规田间抗感杂交、回交,接种病原菌鉴定子代的抗病性分离情况,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杂交F2代全部抗病,F2代和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和1:1的理论分离比,说明了红珍珠和美味樱桃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性为单基因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936.
本文记述了中国鳞属1新种:王朗鳞Tomocerus(Tomocerina)wangl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昆虫标本室。王朗鳞虫兆Tomocerus(Tomocerina)wanglangensis,新种(图1~9)本新种和白鳞虫兆T.(Tomocerina)calceusLiuetal.1999非常相似,但新种爪内缘齿为1,1,1;弹器齿节刺简单、不具褶,刺序为2/1,Ⅰ,1,Ⅰ;弹器端节间齿数为2。正模♀,四川省平武县王朗,1800m,06-Ⅹ-2002,刘永琴;副模:3♀♀,5♂♂,同正模。  相似文献   
937.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铜绿微囊(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分别在温度22℃、26℃和30℃下进行了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两种藻类的生长和竞争都有显著影响。微囊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μ)分别为444、1180和998(×104cells/mL)及0.33、0.38和0.37/d,说明微囊藻在26℃和30℃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270、778和647(×104cells/mL)及0.34、0.43和0.46/d,显示微囊藻在混合培养下受到了栅藻一定程度的竞争抑制。栅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30、984和464(×104cells/mL)及0.36、0.34和0.32/d;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38、554和387(×104cells/mL)及0.43、0.40和0.39/d,说明栅藻在温度22℃、26℃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栅藻的生长受微囊藻影响较大。各温度下两种藻类的生长都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参数α分别为1.68(22℃)、0.65(26℃)和0.76(30℃),而栅藻对微囊藻的抑制参数β依次为0.43(22℃)、0.51(26℃)和0.25(30℃),三个温度下α均大于β,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囊藻与栅藻在竞争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资源竞争,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他感作用,且可推测微囊藻对栅藻的他感作用大于栅藻对微囊藻的,且在22℃时为最大。  相似文献   
938.
记述甲胄螨属1新种:铁岭甲胄螨Oplitis tieling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新种与于氏甲胄螨Oplitis yuxini Ma,2001相近,但新种雌螨围殖板前缘有齿缺7个,腹毛5对;而后者雌螨围殖板前缘有齿缺5个,腹毛3对。 正模:♂,辽宁省铁岭市龙首山土壤,2006-Ⅷ,陈万鹏采;副模:1♂,同正模。 新种以采集地铁岭市命名。  相似文献   
939.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 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18 ℃、23 ℃、28 ℃和33 ℃的温度梯度下比较了镰形臂尾轮虫和尾突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18 ℃和23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产卵量也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8 ℃下,2种轮虫的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33 ℃下,镰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显著长于尾突臂尾轮虫,产卵量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18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镰形臂尾轮虫;23 ℃和28 ℃下,尾突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长于镰形臂尾轮虫,而其他种群增长参数间均无显著差异;33 ℃下,镰形臂尾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极显著大于尾突臂尾轮虫.2种轮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产卵量、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尾突臂尾轮虫更能适应较低的环境温度,而镰形臂尾轮虫则相反.  相似文献   
940.
叉蕨科4属5种植物配子体的发育模式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了叉蕨科(Aspidiaceae)4属5种植物,即肋毛蕨属(Ctenitis(C.Chr.)C.Chr.)的亮鳞肋毛蕨(C.subglandulosa(Hance)Ching)和海南肋毛蕨(C.decurrenti-pmnata(Ching)Ching)、轴脉蕨属(Ctenitopsis Ching ex Tard-Blot et C.Chr.)的轴脉蕨(C.sagenioides(Mett.)Ching)、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 Presl)的黄腺羽蕨(P.winitti Holtt.)以及叉蕨属(Tectaria Cav.)的剑叶叉蕨(T.leptophylla(C.H.Wright)Ching)的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了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模式特征,认为这5种植物的孢子、丝状体、片状体、生长点、翼片、细胞、毛状体和假根等具有稳定的系统学意义。检索结果与该科的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似,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分类群的检索表。本研究为叉蕨科系统学研究积累了详实的配子体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