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与B型超声在诊断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142例,均行颈动脉B型超声和CEUS成像检查。记录左右侧颈动脉各分段点CIMT近壁和远壁值,然后取平均值。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评分,以确定在B型超声和CEUS成像过程中的CIMT可视化。比较B型超声和CEUS成像技术对斑块检出的差异。根据CIMT平均值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CIMT与亚临床左心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在B型超声成像上,左右侧颈动脉CIMT远壁的可视化评分均明显高于CIMT近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EUS成像上,左右侧颈动脉CIMT远壁的可视化评分均高于CIMT近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型超声成像模式对比,在CEUS成像模式中左右侧颈动脉CIMT远壁和近壁的可视化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健康体检者中,B型超声总共检测出271个斑块,CEUS总共检测出293个斑块,斑块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MT平均值的逐渐增大,LVM逐渐减小,LVGLS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平均值的大小与LVEDD、LVES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改善了CIMT的可视化,并能更好地检测出颈动脉斑块(主要为低回声斑块),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分析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损伤(PMI)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经择期PCI手术治疗的患者25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有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分为PMI阳性组(n=106)和PMI阴性组(n=145)。所有患者术前1周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且在PCI术前和术后24 h内均测量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采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标注并分析斑块特征,主要测量冠脉解剖学狭窄程度并对斑块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斑块定量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PMI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冠脉斑块定量指标对PCI术后PMI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最大面积狭窄率、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脂质斑块体积、脂质斑块占比和纤维斑块体积与PCI术后PMI的发生有关(P<0.05);而斑块长度、管腔最窄处面积、纤维斑块占比、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占比、斑点状钙...  相似文献   
103.
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生长在毛乌素沙地斑块动态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陈玉福  于飞海  张称意  董鸣 《生态学报》2001,21(11):1745-1750
毛乌素沙地沙化景观是由众多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斑块镶嵌而成的,许多生态学过程影响着这些斑块的动态,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生长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有沙鞭生长的3块1hm2风蚀样地的野外调查和染料饲喂实验,研究了沙鞭的克隆生长在毛乌素沙化景观斑块动态中的作用.每块样地均被划分为625个4m×4m的格子,在3块样地的流沙斑块出现的植物中,沙鞭占据了最多的格子数.沙鞭根茎扩展的主要方向是从半固定斑块到流沙斑块,染料饲喂实验测量了沙鞭扩展到风蚀流沙斑块中的分株数、根茎分枝数、根茎长度和地上生物量.将不同斑块土壤含水量和沙鞭根茎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在沙鞭根茎分布集中的地下30~50cm处,流沙斑块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地高于半固定斑块.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沙鞭的克隆生长在风蚀流沙斑块的固定和演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在室内条件下,将大鵟作为艾虎的天敌动物,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6 只成体艾虎在3 个捕食风险水平和4 种饥饿状态条件下的取食行为,探讨艾虎在取食过程中对饥饿风险与捕食风险的权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捕食风险存在时,艾虎被剥夺食物0 d 和1 d 后对食物量不同的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均无明显不同(P > 0. 05),但对高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的(P <0.05),而艾虎被剥夺食物2 d和3 d后对高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中的(P < 0.05),但在利用频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在面临低风险时,艾虎在4 种饥饿状态下均只利用无天敌动物存在的低食物量斑块,而基本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高食物量斑块。在面临高风险时,艾虎不得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食物斑块,被剥夺食物0 d 时艾虎对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P>0.05),而被剥夺食物1d、2 d 和3 d 后艾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明显高于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P< 0. 05)。在相同风险条件下,随着饥饿程度增加,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均明显增加(P< 0.05),而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的饥饿状态下,不同风险水平时,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低风险和高风险时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频次均明显低于无风险时的(P <0.05)。以上结果说明艾虎能够根据食物摄取率和自身的能量需求在捕食风险和饥饿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当饥饿风险小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躲避捕食风险,当饥饿风险大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面对捕食风险,所采用的取食策略是减少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5.
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斑块形状的指数分析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刘灿然  陈灵芝 《生态学报》2000,20(4):559-567
选取4个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击长面积比SI1、斑块周长与等面积的圆周长之比SI2和身份个斑块分维SI3和SI4)并借助GIS软件ARC/INFO对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的斑块形状进行分析,又地这四个形状指数进行 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I1与SI4,SI2与SI3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的秩相关,SI1与SI2,SI2与SI4,SI3与SI4两两之间于垢负和秩相关。因  相似文献   
106.
恢复演替中草地斑块动态及尺度转换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研究了9a草地恢复油潜系列中斑块边界形状和斑块面积分布动态,并进行了凡度转换分析。獐茅斑块的边界分维数和斑块化指数最高,羊草斑块的较低,碱蓬斑块的斑块化指数略小于羊草斑块,边界分维数大于洋草斑块。共他类型斑块的两种指数基本上介于獐茅斑块之间,斑块化指数的年限变动滞后于斑块边界分维数,斑块边发维数在整个试验的尺度范围内符合同一自相似规律,斑块的面积分布格局在不同的尺度上有不同的自相似规律。  相似文献   
107.
具有扩散的n-斑块单种群系统的全局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具有扩散的n-斑块多种环境下单种群非自治模型,在假定该模型所有系数连续有界的情况下,得到了系统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8.
用2m×2m的样方调查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群落,绘制了群落优势种水平分布图。选用斑块数量、总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和优势度等几个描述统计量,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选取9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样地计测了其中10个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以群落间接生境梯度代替生态因子梯度,计算了其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生态位重叠排序。结果表明:各物种斑块在群落中呈异质分布,物种在群落中发生现实生态位分离,这种分离主要是由生境条件特别是生境水位决定的。根据生态位重叠排序可把物种分为3组:莼菜(Brasenia schreberi)、水竹叶(Murdannia triqeutra)、莲(Nelumbo nucifera)、锐棱荸荠(Eleocharis acutangula)、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等分布于20cm以上的深水位生境;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等分布于10~20 cm中水位生境;柳叶箬(Isachne globosa)分布于10cm以下浅水位生境。排序的结果与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情况相符合。在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实践中,适宜生境尤其是适宜水位的维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9.
动脉粥样硬化能导致斑块形成。随着疾病的进展,斑块发展和破裂会引起致死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破裂后,斑块内具有高度成血栓性的物质暴露在血液中,导致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主要发生于薄帽纤维斑块。此外,未破裂的斑块也可以形成血栓。然而,斑块破裂的机制仍不太清楚。本文将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发展机制、斑块是如何参与危及生命的血栓形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0.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既往对斑块破裂的基础研究多集中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阐述的研究较少。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可在不改变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综合目前研究来看,炎症反应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而DNA甲基化对炎症反应又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改变DNA甲基化状态来调控炎症反应干预As斑块稳定性,有望成为防治As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围绕与As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几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等方面,对近年来DNA甲基化调控炎症反应干预As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