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记述了中国斑腿蝗科2新种:红股蹦蝗Sinopodisma rufofemoralis sp.nov.(正模♂,副模6♂♂,2♀♀,广西融安元宝山);钝齿卵翅蝗Caryanda obtusidentata sp.nov.(正模♂,副模4♂♂,2♀♀,湖南宜章莽山自然保护区泽子坪).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2.
以斑叶红雀珊瑚叶片为外植体,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 20d 后产生浅黄绿色愈伤组织;转入幼芽分化培养基中 20~25d 后逐渐产生幼芽;外植体直接接入幼芽分化培养基培养 30d 后,可从外植体表面产生绿色幼芽。所产生的幼芽转至生根培养基上可长根,并发育成完整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3.
虎斑游蛇咬伤中毒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桂波  林晓平  刘海峰 《蛇志》2001,13(2):31-31
虎斑游蛇是常见的蛇种之一 ,一直被认为是“无毒蛇”,去年我院曾收治 1例被该蛇咬伤引起全程肉眼血尿 ,肢体远端多处皮下出血的病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50岁 ,农民。于 1 999年 1 0月 1 4日在田间劳作时 ,捕得 1条约 30 0 g重的“无毒蛇”持于手上与另两人一起逗耍 ,不想激怒该蛇 ,被其咬伤右手示指中节背侧 ,当时除感到被咬伤部位有轻度的疼痛外 ,无其他不适 ,未作任何处理。1 5日、 1 6日感困倦、乏力 ,1 7日开始出现全程肉眼血尿 ,四肢远端及腰部多处散在出血点 ,并逐渐加重。 1 0月 1 9日到我院就…  相似文献   
84.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树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调查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树种多样性特征随森林循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 1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 :林隙阶段 ( G)占 38.5 0 % ,建立阶段 ( B)占 2 8.5 0 % ,成熟阶段 ( M)占 2 7.0 0 % ,衰退阶段 ( D)占 6 .0 0 %。 ( 2 )热带山地雨林中乔木树种的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趋势是由 G→B→M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成熟阶段达到最大 ,而到衰退阶段又趋于下降。灌木树种则表现出 G阶段斑块的密度最大 ,B阶段的最小 ,从 B到 M有所增加 ,到 D又稍有下降。 ( 3)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径级的树木的密度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 ,其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不同阶段斑块内的空间、环境及物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 4 )热带山地雨林中树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中平均胸径和平均高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较为平缓 ,而平均胸高断面积和平均单株材积之变化较为陡急。 ( 5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 ,其中 G和 B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值较接近 ,M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 ,D阶段则最小。  相似文献   
85.
中国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研究(同翅目:蚜科:角斑蚜亚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角斑蚜亚科Calaphidinae 1新纪录属-长角斑蚜属Calaphis Walsh,1863,记述2新纪录种,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 betulicola(Kaltenbach,1843)和相似长角斑蚜Calaphis similis Quednau,1979。编制中国长角斑蚜属分种检索表,每种提供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6.
无斑肥螈消化道五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用S-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无斑肥塬消化道五-羟色胺(5-HTIR)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5-HTIR细胞从食道到直肠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幽门部密度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直肠最低。5-HTIR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梭形、纺锤形或烧瓶形,梭形、纺锤形或烧瓶细胞有较长的胞突,有时胞突可见明显分叉。同时讨论了5-HRIR细胞的分点特点、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与玉米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土培玉米幼苗为材料,通过测定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处理后玉米叶片细胞膜透性和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其与细胞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玉米细胞膜脂过氧化的程度。结果表明,HT-毒素胁迫后,亲和组合MDA含量上升,POD活性受到刺激,SOD活性受抑制较强;非亲和组合POD活性受到抑制,SOD活性受抑制较弱。HT-毒素对玉米叶片细胞膜有强烈的破坏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毒素的浓度和毒素处理的时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初步推测在抗、感玉米的细胞膜上可能都有HT-毒素的结合位点,但毒素作用后幅地它们的活性氧代谢程度不同而导致了对HT-毒素敏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缅阴虫属(Burmoniscus)是我国长江以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重要的陆栖等足类。本文对我国该属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做了总结和分析,并对该属的代表种类——眼斑缅阴虫(B.ocellatus)的栖息地、食性、食量及繁殖季节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综述。  相似文献   
89.
大树蛙与斑腿树蛙的繁殖与驯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2000年,在广州动物园生态蛙蟾馆观察与研究了笼养条件下大树蛙和斑腿树蛙的繁殖行为和驯养过程,比较了两种树蛙繁殖生态的差别。  相似文献   
90.
机械拉伸下人肺上皮细胞增殖及整联蛋白再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体外周期性拉伸装置研究机械拉伸对人肺上皮细胞A5 4 9增殖及其膜表面受体———整联蛋白α5、β1再分布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在应变为 15 % ,频率为 2 0次 /min、4 0次 /min的拉伸刺激下 ,4 8h后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指数明显降低 ,A5 4 9细胞的DNA合成受到显著抑制。在 4 0次 /min的拉伸频率下 ,整联蛋白α5、β1的分布发生重组并向基底层转移 ,形成局部粘附连接。研究表明 :整联蛋白α5、β1可能在肺上皮细胞感应机械应力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