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率逐年上升,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患者数量众多,学习国际上对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帮助研究者把握炎症性肠病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研究中的研究主题、方向、热点与前沿。【方法】同时检索Web of Science (WOS)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和CNKI中收录的关于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2.2r软件进行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及被引文献、期刊共被引分析,同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过数据检索和查重,最终可供分析的文献为WOS数据库1 030篇、CNKI数据库80篇。全球范围内,发文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主要研究机构有Harva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和Mayo Clinic等,高产作者有Khanna S、Shen B和Ananthakrishnan AN等,高频关键词包括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Clostridium difficile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和Crohn’s disease等,聚类方向有#0 Diarrhea、#1 Ulcerative colitis、#2 Probiotics、#3 Pouchitis、#4 Gut microbiota、#5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6 Depression、#7 Entamoeba histolytica、#8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9 Clostridium difficile和#10 Clindamycin。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有南方医科大学和河北医科大学,高产作者有王浦、王斯淇等,高频关键词包括粪菌移植、艰难梭菌、肠道菌群、危险因素和克罗恩病等,聚类方向有#0艰难梭菌、#1益生菌、#2危险因素、#3腹泻和#4粪菌移植。【结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炎症性肠病和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进行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可知,该方向仍得到全球各医疗机构及研究者的关注,腹泻及粪菌移植这两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关于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2.
目的:古树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资源,兼具自然与人文属性,对科研、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梳理新世纪以来国内古树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限中文核心和/或CSCD期刊)收录的古树相关文献,应用VOSviewer对文献来源分布情况、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中国古树研究的发文量呈现“起步—兴盛—回落”3个阶段,其中发文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安徽农业科学》《福建林业科技》和《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发文量较大。高被引用论文显示,与古树资源调查相关的论文占较大的比例。中国古树研究的学者关系呈现出团队少、人数少、关系松散的格局。结论:当前国内古树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机构与人员之间的合作。衰老机理、遗传多样性、环境相关性、大尺度空间格局等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古树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3.
本文基于野生香菇资源的文献以及公共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调查了香菇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同时利用ITS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香菇在我国的21个省市有分布,其中对云南、四川和湖北等省香菇资源的研究最为密集。不同菌株的聚类与地域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多样性分析显示我国野生香菇的多样性中心分布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本文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香菇野生资源的调查,进一步挖掘香菇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4.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中,以“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ethology”作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对中国动物行为学领域发文的年代、期刊、研究单位、作者、被引频次、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研究对象和领域等内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动物行为学研究起步较晚,近三十多年来相关动物行为学文献在波动中增长,并在近几年有从中文向英文转移的趋势;平均每篇文献被引2.81次;作者和研究单位虽然分散,但已经形成了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群;国内外均存在动物行为学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区,但国内迫切需要一种动物行为学的专业期刊;动物行为研究的基金来源广泛,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重要地位;有国外作者参与的英文文献比例远大于中文文献,主要合作国家是美国;中国动物行为研究对象主要为哺乳动物,鸟类是中文文献第二位研究对象而昆虫是英文文献的第二位研究对象;繁殖行为是中国动物行为主要研究领域,中文文献在行为观察记录和行为谱、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比例远远大于英文文献。总体上看,中国动物行为学文献发展符合科学文献逻辑增长曲线;整体研究水平偏低,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中国动物行为学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5.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6):654-654
正《植物生态学报》于1955年创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月刊,大16开本,全铜版纸印刷,每期定价7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植物生态学报》被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近三年来一直位居中国生物类期刊的前三位。  相似文献   
86.
蝰蟷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蜘蛛之一。《尔雅》(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的《释虫》,就有关于蝰蟷的记载。作为药用动物,古代文献中也多次涉及蝰蟷。如“蝰蟷者音窒当,尔雅作跌蜴,音迭当,今转为颠当虫”,“蝰蟷是处有之,形似蜘蛛,穴土为窝,穴上有盖覆穴口”(唐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跌蜴既尔雅土蜘蛛也,土中有网”(明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87.
贺天伟 《生命的化学》2008,28(4):125-127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邹承鲁先生近六十年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邹承鲁先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生产率,而且其学术影响力显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88.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现代社会中的重大环境热点问题研究推动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学科融合使得保护生物学正在发展成为保护科学(Conservation Science)。保护生物学需要广泛参与, 然而, 根据Google Search Volume, 中国互联网用户对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兴趣不高。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部分在发展中国家, 研究发现主要保护生物学项目或最活跃的研究工作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然而科技投入不足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学论文的产出。到目前为止, 中国作者(含在华工作的外国作者)在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保护生物学主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少, 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占全球的比例不相称。保护生物学研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保护生物学研究因过分强调价值与实用而受到了批评; (2)保护生物学缺少机理探讨、缺少实验、缺少对比研究,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涉及空间尺度的学科, 不同局部、不同空间尺度的保护生物学问题往往缺乏可比性; (4)许多保护生物学数据没有正式发表, 这些“灰色文献”限制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5)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制定和实施为保护生物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明确保护生物学的价值取向; (2)建立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3)重视和探讨保护生物学的空间尺度问题; (4)充分收集利用“灰色”数据和文献, 建立与发表在同行评议科学刊物上的文献库相对应的初级生物多样性网络数据库, 促进保护生物学的荟萃分析和大研究; (5)积极围绕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法开展相关研究。保护生物学这一门大科学的完善离不开各国保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部分中国学术期刊用英文发稿, 是中国保护生物学工作者研究汇入世界主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