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82.
采用经验贝叶斯方法、非参数方法(刀切法和自助法)和种-面积曲线外推方法对北京东灵山地区5种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进行了估计,考察了这些方法的估计行为,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只要抽样强度不是很小,经验贝叶斯方法就能给出群落物种数目很好的估计,但与非参数方法相比,其估计的标准差较大;(2)在适当的抽样强度下,非参数方法也能给出群落物种数目很好的估计。如果抽样强度过低,则估计值也偏低;相反,如果抽样强度过高,则估计值也偏高。但在各种抽样强度下,非参数方法估计的标准差都比经验贝叶斯方法的小;(3)种-面积曲线2、3、4、5、6可以给出群落物种数目较好的估计,曲线1的估计值偏高,而曲线7、8、9、10的估计值则偏低;(4)经过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可以对群落1、2、3、4、5的各层及整个群落的物种数目分别做出如下估计;乔木层16、19、21、12、16,灌木层13、15、21、14、21,草本层49、46、54、82、55,整个群落79、80、96、107、92。  相似文献   
83.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巩会生 《兽类学报》1998,18(4):241-246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4.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的数量分类杨远兵刘玉成方任吉(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重庆630715)NumericalClasificationoftheForestVegetationintheJiuzhaigouNatureReserve.YangY...  相似文献   
85.
褐飞虱两过线虫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和数量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科线虫的形态结构,目前只有少量报道,大多数种的寄生前期幼虫的结构及数量性状都没有详细的研究.作者在1994-1996年间,对褐飞虱两索线虫(Amphimermis nilaparvata)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的观察和测量表明,两索线虫属与其它索科线虫在属间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同属不同种间的幼虫结构较相似,但数量性状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寄生前期幼虫这两方面的差异可以进行属、种间的鉴别,有别于应用成虫期进行鉴别的常规方法,使鉴定依据更加充分和可靠.研究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对索科线虫的活体、离体培养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6.
物种多样性测度是(群落的)总体参数,它们常常是未知的,需要通过抽样将它们估计出来,因此,必须了解估计量的抽样性质。本文对与一些多样性测度的均值、方差的估计和假设检验以及大、小样本分布等有关的问题作了综述。可以看出大多数多样性测度的抽样性质还不清楚,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研究过。Pielou的合并样方法和刀切法是两个比较通用的方法,用它们可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但相比之下,刀切法更实用。  相似文献   
87.
中国熊类资源数量估计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熊类资源丰富,是多熊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我国对熊类资源的猎捕利用,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然而,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由于人口增多,森林采伐,熊类的栖息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源数量显著减少,分布区亦大大缩小,许多原来有熊地区现在已经无熊了,尤其是近10年来活熊取胆汁技术试验成功之后,城乡各地养熊取胆事业一时曾出现高潮,亦给野生种群带来很大的压力,因而,尽快查明熊类资源数量的现状已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依据近年的调查及若干重点产区的实地踏查,估计我国棕熊约有5900~7200只,黑熊17500~19500只,马来熊140只左右,本文讨论了数量分布特点、栖息地变化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8.
动物世界告急:居住在四川山林中的大熊猫仅有1000余只,只10余年时间因箭竹死亡,饿死的大熊猫达140只。 70年代生存在亚洲的老虎有6000余只,近三分之一生活在印度。现仅存1000余只。20年中减少了80%。原来称为“老虎的乐园”的印尼爪哇岛只剩下5只老虎。 亚洲大型类人猿唯一的代表——大猩猩如今只剩下2500只。非洲的黑犀牛70年代有2万多头,仅20年时间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了90%。 18世纪北非的野牛约7500万头,如今只剩下  相似文献   
89.
挖掘与稻米蒸煮品质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分析候选基因,并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改良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可有效提升稻米的口感。以籼稻华占(Huazhan, HZ)、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由其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为实验材料,测定成熟期稻米的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胶稠度(gel consistency, GC)和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 AC)。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6个与稻米蒸煮品质相关的QTLs (糊化温度相关位点1个、胶稠度相关位点13个、直链淀粉含量相关位点12个),其中最高奇数的可能性(likelihood of odd, LOD)值达30.2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分析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发现6个基因在双亲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推测LOC_Os04g20270LOC_Os11g40100的高表达可能会极大地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而LOC_Os01g04920LOC_Os02g17500的高表达以及LOC_Os03g02650LOC_Os05g25840的低表达有助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这些结果为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分子基础,并为揭示稻米蒸煮品质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0.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对阿尔泰山两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初步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朽木生地衣共有43种,隶属于5目、14科、20属,它们组成了以下4个地衣群落。群落(Ⅰ):分布在样点1、2、3、4、5中,包括15种地衣种类,命名为对开蜈蚣衣+半羽蜈蚣衣+红心黑蜈蚣衣群落。群落(Ⅱ):分布在样点6、7、8、9、11中,包括25种地衣,命名为尖头石蕊+粉石蕊+矮石蕊群落。群落(Ⅲ):由样点10、12、13、14、16组成,常见的地衣种类有19个种,命名为蜡黄橙衣+茎口果粉衣+冷杉粉衣群落。群落(Ⅳ):包括样点15、17、18、19和20,由22个地衣种组成。命名为疑小梅衣+同色黄烛衣+脱落网衣群落。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相似性最高为0.723,其次为群落Ⅰ和群落Ⅲ为0.609,群落Ⅲ和群落Ⅳ之间的相似性最低为0.262。群落Ⅲ的多样性最大为1.954;其次为群落Ⅱ和群落Ⅰ,分别为1.742和我1.685,群落Ⅳ的多样性最低为0.543。各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处环境和朽木树种的多样性有关。同时发现在研究地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朽木腐蚀程度、朽木大小、森林郁闭度等因子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