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7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129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23,42(1):179-186
基于形态特征和此前发表的DNA序列数据,本文报道了地锤菌属Cudonia的2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东喜马拉雅和横断山的亚高山地区。棒状地锤菌C. claviformis具子实层的部分鲜黄色、棒状,菌柄污白色至淡褐色、光滑。鳞柄地锤菌C. furfuracea具子实层的部分头状、鲜黄色,菌柄被污白色至淡褐色糠麸状鳞片。两种真菌都生长于杜鹃和柳树组成的矮灌丛下苔藓丛中。  相似文献   
132.
王科  蔡磊 《菌物学报》2023,42(1):50-62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历经几代真菌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真菌志》目前已出版65卷,其中子囊菌类有35卷、担子菌类26卷、接合菌类1卷、卵菌1卷、黏菌2卷;上述卷册记录923属9 228种及种下分类群。编研涉及大型和小型的类群、腐生菌、食药用菌、菌根真菌、作物和林木病原菌、捕食性真菌、虫生菌、菌生真菌以及毒菌等。编研过程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丰富了对菌物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归纳已有成果,已立项卷册应加快编研和出版进度;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按分类群(专科、专属)继续开展编研工作,注重拟参编类群的前期研究积累;以下分类群值得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水霉目等部分卵菌、壶菌类、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盘菌纲和锤舌菌纲中尚未参编的主要类群、伞菌纲中具有小型子实体的类群等。由于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出版卷册中使用的部分名称和分类地位的处理需依据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分类系统给予适时的订正。期待建设一支继往开来的菌物分类学研究队伍,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编研成果,为我国菌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4.
王向东 《古生物学报》1994,33(1):118-129
运用分支系统学方法,考察有可能归入Antiphyllinae亚科的各属。根据个体发育极向标准对选取的7个性状进行分析,这7个性状为:主隔壁的长短,主内沟的形状和大小,对隔壁的长短和加厚程度,侧隔壁的长度,一级隔壁的排列,一级隔壁从轴部退缩程度,轴部构造等。据以上各性状在每个属中的表现编制出性状极向数据矩阵,输入计算机运算,得到分支图。并得到以下结果:AntiphyllinaeIlina应包括下列10属:ActinophrentisIvanowski,1967;FalsiamplexusFedorowski,1987;LongiclavaEaston,1962;LytvolasmaSoshkina,1925:NeozaphrenlisGrove,1935;MonophyllumFomichev,1953:FasciculophyllumThomson.1883:BradyphyllumGrabau.1928:RotiphyllumHudson,1942;ClaviphyllumHudson,1942。  相似文献   
135.
鄢本厚  尹祖棠 《植物研究》1996,16(2):185-189
本文对华北地区蓟属CirsiumAdans.16种植物的甲醇提取液紫外吸收光谱(UV)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蓟属植物的叶较其它部位的UV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其光谱的特征可以作为属下分类的重要依据,其化学分类结果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根据光谱特征,结合形态学及有关的细胞学和同工酶方面的资料,重新确立了Sect.Pseudo-Eriolepis(Nakai)Kitam.和C.segetumBge.的组级和种级地位,最后,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光谱特征在化学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六种鼠苹果酸脱氢酶,血浆蛋白质和血红蛋白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晓玲  何新霞 《兽类学报》1996,16(3):217-221
本文分析了家鼠属(Rattus)4种鼠和姬鼠属(Apodemus)2种鼠的苹果酸脱氢酶、血浆中β1区和β2区蛋白质、血浆清蛋白、前清蛋白以及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变异。结果表明,MDH在进化上是比较保守的,其中MDHm和MDHs2带在各鼠间位于同一泳动线上,仅MDHs1带的泳动速度出现属间和种间的微小差异;血浆中β1区和β2区的蛋白质带、清蛋白带以及前清蛋白带各鼠间出现明显的变异,表现为黑线姬鼠和社鼠在β1区出现2种多态型区带,褐家鼠在β2区也有2种多态型带;各鼠间的血红蛋白变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区带数和主成分的泳动度显著不同,而且社鼠的Hb出现3种多态型,黄毛鼠出现2种多态型,其余各鼠的Hb皆为单态性。上述16项生化特性按相似和相异进行配对比较,初步表明黄毛鼠与褐家鼠亲缘上比较相近,白腹巨鼠要比其他3种鼠亲缘上更接近于黑线姬鼠,而社鼠与白腹巨鼠之间进化分歧相对地较大。  相似文献   
137.
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植物花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文  尹祖棠   《广西植物》1996,16(1):56-60+103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莴苣属(广义)内这些种具有相同的花粉类型。该属的花粉为球形,3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近六边形;赤道面观为圆形;花粉表面具网状纹饰,同胞15个,网脊上有许多小穴和规则排列的刺。与邻近属形成明显差异,使该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新属毛鳞菊属ChaetoserisShihgen.nov.以其花粉网状纹饰的网脊上具不规则排列的短柱而有别于莴苣属(广义)。花粉的形态特征与微形态特征可为菊科属级水平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8.
短尾拟Chang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9.
夜蛾科卵的数值分类研究(鳞翅目:夜蛾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34种卵作为分类单元,对41个性状了数值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卵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夜蛾科分属的重要依据,并支持把黄地老虎归入Agrotis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0.
种子贮藏蛋白的同源家族分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子贮藏蛋白的分子进化为依据,首次提出按同源家族进行蛋白质分类的新方法。本分类系统暂列类、亚类和次亚类3个分类单位,分别以超家族、多家族和亚家族作为各级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对于较大的同源家族,另立群作为补充分类单位。类和群的排序为任选,亚类的排序则根据其核苷酸替换率(Knuc值)而定。本系统暂未对次亚类进行排序,建议按同源百分率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