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5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黄腐酸增强小麦抗旱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叶面喷施黄腐酸可显著提高小麦幼苗的保水能力,表现为降低叶面蒸腾强度,增加气孔扩散阻力,提高幼苗的生物量,在干旱条件下尤为明显。喷施黄腐酸可使干旱条件下叶片内脯氨酸含量提高近一倍,并在水分充足时,也能使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78%。  相似文献   
22.
农户生态系统定量分析和演替导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农户生态系统定量分析和演替导向方法,对线性规划方法有新的应用和认识,提出了制约强度、制约幅度、制约作用量的新概念,并首次用于对农户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限制因素定量分析,从而指导农户生态系统的演替,并取得明显的实践效果。同时,对线性规划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齐之尧  叶楝  黎焕琦   《广西植物》1982,(1):37-39
<正> 土壤侵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水、土、肥流失,生产力减低,从而威胁人民生产、生活的现象。它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地区本身受害,而且会使江河中的流水暴涨暴落,流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淤塞水库、湖泊、旱涝成灾,影响灌溉、发电、通航,危害农业、工业、交通,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不同纤维桩表面处理方式对牙根修复后抗折裂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行正畸拔除的前磨牙120颗作为本研究样本,随机将120个纤维桩分为对照组、喷砂组和过氧化氢酸蚀组,每组40例。对照组纤维桩表明不给予任何处理,喷砂组给予氧化铝砂粒持续喷砂粗化处理,过氧化氢酸蚀组给予10%过氧化氢溶液处理,均包埋于纤维桩道预备好的离体牙内,采用相同树脂制备成核,行全冠修复与黏固,再模拟口腔内部环境给予样本牙冷热循环处理,经相同环境加载后,置于电子万能实验机获取样本牙抗折裂强度数据。对比三组离体牙样本体型数据、离体牙断裂方式、抗折裂强度,对三组进行为期24个月的定期随访,统计三组修复体断裂率,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 Rank法分析三组的生存状况。结果:三组的离体牙样本关于牙齿长度、牙根长度、颈部颊舌径及颈部近远中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和过氧化氢酸蚀组的离体牙抗折裂强度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喷砂组和过氧化氢酸蚀组的牙齿折裂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2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00%(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的生存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前磨牙修复过程中,对纤维桩表面进行喷砂或过氧化氢酸蚀处理均能提高牙根修复后抗折裂强度,改善修复体修复效果生存状况,且两种纤维桩表面处理方式对离体牙样本的断裂方式和抗折裂强度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25.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来源于检验科临床送检的伤口分泌物、痰液、血液、尿液等病原学标本。结果:2015年~2018年,共分离到菌株13246株,其中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株1927株,分离率为14.55 %。其中 2015 年的分离率为3.11 %,2016年的分离率为4.51 %,2017 年的分离率为5.15 %,2018 年的分离率为2.11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分离率最高的为痰液,占78.83 %,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2.51 %,尿液标本占5.81 %,血液标本占2.85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所有致病菌中的排序均为第一位或者第二位;2015年~201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2015年~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使用,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6.
为探究玉米基部节间质量性状与茎秆强度形成的内在关系,该研究选用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玉米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特点,分析茎秆内部木质素积累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合成酶活性对茎秆强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耐密品种‘先玉335’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DWUL)和直径均较高,不同品种的茎秆强度快速形成时期有一定差异,与木质素的积累密切相关。(2)耐密品种茎秆穿刺强度(RPS)和木质素积累快速形成时期较不耐密品种‘新玉41’长5~7 d,穿刺强度高于不耐密品种24.9%~36.6%,其木质素积累量高于不耐密品种12.5%~47.0%,且RPS和木质素积累速率较不耐密品种快。(3)玉米抽雄期(VT)前是基部节间木质素快速积累的关键时期,玉米大喇叭口期(V12~V15)酶活性与抽雄期木质素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茎秆强度形成至关重要。(4)在玉米12叶期耐密品种‘先玉335’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均显著高于不耐密品种‘新玉41’,PAL、TAL、CAD和POD分别较‘新玉41’高1.85、0.30、0.11和0.42 U·mg-1。研究认为,玉米大喇叭口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较强,能有效促进木质素的快速积累,增加茎秆抗倒伏强度,进而提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7.
种群空间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典型草原带由于过度放牧退化严重, 原生群落罕见, 探讨原生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是典型草原区广泛分布的主要群落类型, 1979年围封的大针茅样地, 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本文选择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和长期过度放牧群落, 应用O-Ring函数结合不同零假设模型分析了大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原生群落中大针茅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呈均匀分布,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则表现为聚集分布。这说明在大针茅草原原生群落中竞争是主要的相互作用, 而在长期过度放牧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 验证了胁迫梯度假说; 同时证明长期过度放牧改变了种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8.
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对于评估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实验平台上进行, 该平台设置对照(CK)、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HG) 4个放牧强度。通过在4个放牧处理区设置氮、水添加实验处理, 探讨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 氮、水补充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1)历史放牧强度除2015年对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 2016和2017年都有显著影响, 放牧区3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基本都高于对照区。此外, 氮和水分添加显著增加了MG区土壤呼吸速率, HG区氮、水同时添加对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增加作用; (2)无论是历史放牧强度, 还是氮、水添加处理, 都没有改变荒漠草原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趋势, 土壤呼吸速率基本表现为单峰曲线模式, 峰值出现在水热同期的7月份; (3)不同年份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对氮、水处理的响应并不相同, 氮添加至第3年产生显著影响。水分添加在平水年份(2015和2017年)对土壤呼吸产生显著影响, 但在丰水年份(2016年)无显著影响。氮、水共同添加分别在CK、LG和HG区3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单独加水处理, 说明氮添加的有效性依赖于水分条件, 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4)不同处理下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介于1.13-2.41之间, 平均值为1.71。在无氮、水添加时, 放牧区的Q10值都小于CK区, 总体表现为CK 大于 MG 大于 LG 大于 HG; 加水和氮水共同添加处理后, Q10值都有明显增加, 其中NW处理下Q10值都增加到2.0以上。上述结果说明在过去受不同放牧强度影响的荒漠草原在停止放牧后的恢复过程中, 土壤水分仍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导环境因子, 外源氮添加只有在满足一定水分供给的基础上才起作用, 尤其是过去的重度放牧区土壤呼吸速率对氮、水补充的响应最为强烈。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评估荒漠草原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受养分和水分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9.
陈梨  郑荣波  郭雪莲  侯亚文 《生态学报》2020,40(7):2321-2332
氨氧化由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共同执行,是土壤硝化过程的第一步和限速步骤。放牧过程中,动物啃食、排泄和践踏等行为将影响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放牧对湿地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Illumina Mise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牦牛放牧和藏香猪放养两种放牧类型对泥炭沼泽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放牧显著增加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pH、TN、TOC、NH~+_4-N和NO~-_3-N含量;藏香猪放养显著增加土壤NO~-_3-N含量和硝化潜势(PNR)。牦牛放牧显著降低土壤AOA的丰富度和AOB的α多样性,藏香猪放养降低土壤AOA的α多样性和AOB的丰富度。放牧显著降低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相对丰度。AOA的α多样性与土壤NO~-_3-N含量和PNR呈显著负相关。AOB的α多样性与pH、TOC、TN和NH~+_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放牧影响下土壤pH、TN和NO~-_3-N含量的变化是影响AOA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藏香猪放养对AOA和AOB群落的影响更显著,由放牧引起的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导致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李雪萍  赵成章  任悦  张晶  雷蕾 《生态学报》2020,40(1):123-129
间隔子和分株影响克隆植物的空间分布和资源获取,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克隆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按照恢复时间设置I(5a)、II(15a)、III(25a)3个梯度,研究了永昌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间隔子长度、直径与分枝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沼泽湿地恢复演替的进行,湿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逐渐增大,土壤容重逐渐降低;湿地群落的优势植物种群由朝天委陵菜转为黑麦草;朝天委陵菜间隔子长度和直径增大,分株数减小;间隔子长度、直径与分枝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沼泽湿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朝天委陵菜由选择垄断区域资源转向逃避或忍耐不利生境,体现了湿地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独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