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96篇
  18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的染色体数目为42的杂种后代(BC2F2)单株进行了RAPD检测和胚胎学研究,RAPD检测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为42条的BC2F2单株的遗传组成与普通小麦的遗传组成十分接近,但是在部分单株中出现了披碱草的特异带。由此可以推测,经过回交和自交后小麦草的部分染色体片段已经整合进了小麦的染色体。在部分BC2F2单株胚胎学切片中发现了较高比例的(5%左右)双孢原、早发胚以及多胚囊等无融合生殖现象,直接表明了无融合生殖基因转移。由于基因整合的多样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在有些单株中并没有充分表达,从而造成了某些单株胚胎发育的异常。  相似文献   
22.
进化历史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中国木本植物花色的分布 本研究以中国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不同生活型物种花色组成的差异;(2)生物地理区、进化年龄和气候条件对不同花色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使用7673种木本植物的物种分布数据和花色信息(分为白色、红色、黄色、黄绿色、绿色和蓝紫色),并结合属级系统进化树来比较不同生活型(包括灌木、乔木和藤本)物种花色组成的差异,分析不同生物地理区、进化年龄和现代气候对花色地理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乔木和藤本植物相比,灌木具有更高比例 的由花青素着色的红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中国木本植物的花色地理格局受到区域效应和现代气候(尤其是降水和UVB辐射)的共同影响。倾向于蜂媒传粉的黄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和由花青素着色、耐环境胁迫的红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比例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更高。绿色花物种的进化起源更早,但进化时间对花色地理格局的解释力很弱。这些结果说明中国木本植物花色的地理格局受到进化历史和现代环境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3.
2019年12月中国发现了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coronavirus,SARS-CoV-2)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感染者常伴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CoV-2的致病过程涉及了跨物种传播,侵染宿主细胞以及与免疫系统相互抗争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这一致病过程对于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及病毒疫苗的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SARS-CoV-2的致病过程进行总结,并讨论了针对该病毒的疫苗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4.
miRNAs是一类短的(20-23nt)非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上通过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癌症发生。miRNAs的成熟需要一系列大型蛋白复合体参与的协同加工,目前对miRNAs生物合成过程调控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影响miRNAs的生物合成过程及活性的因素以及相关调控机制。癌症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异常的miRNAs表达谱,miRNAs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必将为癌症的基因治疗技术以及新型疗法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杜睿 《生态科学》2006,25(3):202-206
以大量的室内模拟培养实验,以内蒙古温带草甸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AIM乙炔抑制法,模拟野外条件对原样土壤样品进行N2O产生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内蒙古温带草甸草原土壤N2O产生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其中异养硝化作用起主导作用,自养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在草原植物不同生长季节变化不同,总体上异养硝化潜势>自养硝化潜势>反硝化潜势。由于自养硝化作用在不同季节的发生,使得草甸草原土壤N2O的产生潜势也高、低起伏变化。从而揭示了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产生N2O和N2O排放通量较低的微生物学机理。  相似文献   
26.
丙型肝炎病毒(HCV)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分多步完成。过程中需要多种宿主因子,闭锁蛋白(OCLN)作为紧密连接蛋白被包括在内,并且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业已表明其在HCV感染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缺乏能够识别完整OCLN细胞外环状结构域并抵御HCV感染的连接子,研究者们尚不清楚OCLN是否能够作为HCV治疗手段中有效且安全的目标物。通过使用基因免疫法和独特细胞差异化筛选技术,研究者成功制备了四种大鼠抗OCLN单克隆抗体(mAb)。  相似文献   
27.
KJ 85-06项目是“八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资助的最大的生态学研究计划.19个研究所、20个试验站、53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该项计划,5年总经费1000万元.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迄今已发表论文450余篇、专着3部,尚有大量论文与多部专着将陆续出版.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主要研究进展,并就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研究和生态过程、人类活动影响联网研究提出了两点主张.  相似文献   
28.
细胞电穿孔动态过程的荧光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后的Th/DPA荧光方法及探针EB对人血影及大鼠骨髓细胞电穿孔的动态过程及其与电脉冲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测量结果表明,在临界点以上电场作用下,血影电穿孔在电击后0.2—0.3s时达最大,在约0.8s时愈合;而大鼠骨髓细胞电穿孔在电击后0.4—0.9s达到最大,3-5s左右愈合;电穿孔大小及扩大、愈合速率与电脉冲参数有关。10-40mmol/L乙醇和5-20mmol/L成二醛抑制血影对Tb3+离子的电通透,相同浓度的成二醛作用强于乙醇。这些结果将为电穿孔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0世纪20一3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一5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60一70年代人工林等5个生境类型,2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植株数(高度>5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以及大熊猫的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仅需约20一30a;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一般恢复时间50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的适宜生境,恢复时间为70一80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方面,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  相似文献   
30.
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生态系统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土壤动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温度增加和降雨格局的改变能直接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CO2浓度和氮沉降的增加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化学成分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产生间接影响.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又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相关生态学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