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43篇
  100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转PEPC基因水稻具有初级CO2浓缩机制生理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原种粳稻Kitaake为对照, 研究了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PEPC的高表达和碳同化特性的关系. 结果显示: 与原种相比, 转PEPC基因水稻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经统计分析, 气孔导度的增加与光合速率的增加并无相关性. 而在高光强 下, 与CO2浓缩有关的PEPC, CA酶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 因此在大气CO2浓度下可显著增加光合能力(50%); 无CO2条件下, 可减少叶内CO2释放量, 从而降低了CO2补偿点. 用专一的抑制剂DCDP处理, 证明转PEPC基因水稻叶内PEPC的高表达与碳同化能力的提高和Fv/Fm的稳定性有关. 用14C示踪20 s, 转PEPC基因水稻14C较多的分配在C4光合原初产物天冬氨酸中, 意味着叶内存在着一定的C4光合代谢途径. 上述结果说明, 用代谢工程可以在叶内构建初级的CO2浓缩机制, 为转基因的高光效育种技术提供了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42.
用转PEPC、PPDK、NADP-ME、PEPC+PPDK酶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及原种为材料 ,研究了光合作用对光照、温度、CO2的响应和光抑制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如下: 1.转C4光合酶基因水稻的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其中转PEPC、PEPC+PPDK双基因水稻的光饱和点比原种高200 μmol*m-2*s-1,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分别高51.6%和 58.5%;转PEPC基因水稻的羧化效率比原种高49.3%,CO2补偿点降低26.2%;在高温(35 ℃)下,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比原种高17.5%.2.经光抑制处理8 d后,转PEPC、PEPC +PPDK酶基因水稻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qP)下降20%- 30%,非光化学猝灭(qN)增加了约30%;但原种的Fv/Fm和qP下降了5 0%多,qN变化不明显,表明转C4光合基因水稻耐光抑制能力增强.这些结果为用生物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43.
内循环空气提升式发酵罐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研制了55 1规模的内循环空气提升式发酵罐。本文从氧传递速率殛正烷烃发酵两方面考察了发酥罐各主要结构,如内循环通气管直径的大小,各种空气分布器,内循环通气管内加装筛板等与发酵罐性能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归纳出氧传递速率Na与风液比Q/V及料液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Na=0.51·Q/V.(H)0.75本罐在所试验的条件下,氧传递速率可达210m mole02/1·h,以C14一C18正烷烃为碳源,培养Y-17酵母,发酵液中油、水混台良好,生产能力可达2.7g/1·h,能通应连续培养工艺的要求。该罐已成功地放大1000、6000 1及12m3规模。  相似文献   
44.
张世仪  王玢 《生理学报》1992,44(5):448-454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trained in a Skinner-box, 30 trials per day in a dark room to establish operant defence conditioning. Training started with a light (15 s), then combined with footshock for further 8 s. When the rats learned to press the key to avoid footshock within 15 s, conditioned response was considered established. After the rats reached a conditioning rate (CR) above 80% for 5 days, cannulae were implanted into caudate-putamen. Two to three days later, Met-enkephalin (MEK) or bestatin (an aminopeptidase inhibitor) was injected bilaterally into caudate-putamen. 30 min, 2 h, 24 h and 48 h after injection, condition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each session consisting of 30 trials. Control experiments were done when 0.9% NaCl (NS) was injected. After injection of NS, CR maintained above 80% in all 4 test sessions. MEK (60 ng/rat) or bestatin (10 micrograms/rat) significantly lowered the CR during the 30 min and 2 h test session. In the latter case, the latency (L) was also prolonged. However both CR and L returned to the control level in the 24 h and 48 h test sessions. Naloxone (2 mg/kg, i.p.) blocked the conditioning-depression effect of bestatin. No significant alteration was seen in locomotor activity after MEK or bestatin injec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nkephalin in caudate-putamen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retrieval of conditioning. Bestatin mimics the effect of MEK on conditioning reflex probably by 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endogenous enkephalin.  相似文献   
45.
学习突触     
2006年,MIT的Mark Bear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增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长时程增强效应(LTP),与学习是否直接相关。他们对小鼠实施电休克.然后将一块电子芯片植入小鼠海马。结果发现,在一些电极的恐惧条件反射之后.小鼠的突触活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46.
兰属植物(Cymbidium)是重要的观赏花卉。该属大多数种类生长在适度荫蔽的环境中,但附生型的西藏虎头兰(C.tracyanum)却能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下良好生长。为了探究西藏虎头兰适应强光的生理机制,研究选取同属的地生型墨兰(C.sinense)与其进行对照实验,测定了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P700氧化还原态。结果表明,在强光下,西藏虎头兰光系统I和II活性的下降程度比墨兰小,而环式电子传递的激发程度更高。环式电子传递的激发有助于增强西藏虎头兰在强光下的光保护,而墨兰因环式电子激发程度较低,使其不能适应强光。由于附生环境更容易出现间歇性的直射光,西藏虎头兰的这种适应强光的能力可能有助于它更充分地利用附生环境中的光照资源。  相似文献   
47.
野生大豆抗感大豆孢囊线虫材料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抗感野生大豆材料根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野生大豆内生细菌与大豆孢囊线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在野生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筛选基础上,利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和16S rDNA克隆文库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抗感野生大豆根系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豆根内生细菌分属于6大类群,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46.8%和13.6%,另外有少量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coccus-Thermus)和古细菌(Archaea),18.8%克隆序列与环境中未培养细菌的16S rDNA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野生大豆高抗材料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比高感材料更为丰富,且抗感材料内生细菌优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tamadayense)、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野生大豆高抗材料特有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中的优势种群。【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抗感野生大豆根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而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的相互关系正在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8.
《生物技术世界》2010,(4):13-13
2010年6月18日,由赛默飞世尔科技提供的全球最新型组织盒书写仪(Print Mate 450)和玻片书写仪(Slide Mate)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病理科安装联网成功。这两台机器与病理质控相关的资料管理网络联接后,实现了组织盒和玻片打号全流程自动化操作,不仅保持了以前型号所具有的快捷、  相似文献   
49.
大多数情况下古生物学是事后解释的科学,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中心任务是解释存在的资料。古生物学成为预测科学的一个罕见的实例见诸于"假磨楔式"这个概念的发展历史中。根据一个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齿骨上的下臼齿结构,推测出当时尚不知道的上臼齿结构。随后,被认为很可能属于假磨楔式哺乳动物的单个上臼齿以及更晚的一件具有咬合在一起的上下臼齿的标本的发现证实了最初的假设。磨楔式臼齿结构作为哺乳动物历史中一个关键的创新结构,本身相当复杂。假磨楔式概念的被接受在认识磨楔式臼齿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结构可能发生不止一次。"假磨楔式"这个术语最初提出之后,随着它的使用,一些后来的研究者的用法严重偏离了它的本义。这一术语既被用来描述并不以原始定义的假磨楔式方式咬合的柱齿兽类牙齿,也被用于描述明显属于原始定义的磨楔式而不是假磨楔式牙齿。结果是古生物学界对其定义的理解变得更不准确,这个概念的实用性因此大大削弱。所以,回归最初的定义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积累的资料表明,脊椎动物小脑不仅参与一向公认的躯体平衡、运动协调和技巧动作的获得,而且也同神经系统的高级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有关;但如何把这些功能活动同小脑特有、而又规则地遍布于小脑各部分的组件式结构(modular organization)联系起来,却存在较大的分歧和研究空间.本文仅就小脑的结构特点,以及如何将它们同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的有关运动学习(motor learning)和经典式条件反射形成机制联系起来,作一些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