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常绿木兰科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4个冬季,对1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进行了田间受冻程度观察,用电导法追踪了抗冻崩溃点温度的变化,并调查了这些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北缘和垂直分布上缘30a内经历的最低气温,发现3者的种间差异相当一致。同时发现各树种的崩溃点温度最低值与它的生态分布北缘和上缘的常年最低气温接近,由此提出了生态分布最低温度的概念。它能较准确地指示植物的最大抗寒能力,从而有可能避免引种和推广工作中的盲目性。 文章还根据上海近100余年的低温资料,对这16个树种在今后越冬和春季萌发时可能受冻的前景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2.
作者采用气相色谱法对5年生宜昌橙、本地早、国庆一号、锦橙、沙田柚枳砧嫁接树,在抗寒锻炼过程中叶片的膜脂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均温为24℃左右时,柑桔叶片开始积累不饱和脂肪酸,冬季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比夏季要高60%以上,春季解除抗寒锻炼时,叶片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冬季叶片、茎韧皮部和叶绿体等组织器官的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值,以及种子中亚油酸与棕榈酸含量之比,均与柑桔品种的抗寒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3.
莫家让  叶燕萍   《广西植物》1981,(3):15-19
<正> 多年来,低温对植物组织的危害,常以透性的破坏作指标,并在棉花、水稻、甘薯、咖啡、蕃茄、蚕豆、黄瓜等方面已有报道。多数研究者对透性的研究,着重于测定细胞或组织漏失电解质的电导度,没有对漏失物中是否存在重要的生物分子氨基酸进行具体分析。甘蔗是对低温十分敏感的作物,在不同低温条件下,不同持续期对蔗叶组织透性破坏的情况如何,是否有氨基酸渗出,均未见报道。目前,关于提高甘蔗抗寒性的研究工作,许多单位从良种选育,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进上积极开展研究,而从生理学角度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对蔗叶组织透性破坏的研究,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为了逐步探明甘蔗寒害的生理实质,摸索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抗寒力的可能性,我们应用Ries于1975年发现、1977年提纯、并经一些单位试用认为能提高植物代谢水平的三十烷醇进行试验,以期积累资料,为今后继续研究和开展田间抗寒试验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4.
用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研究了山桃(Prunus davidiana)、杏(P. armeniaca)、青岛“粉红梅”(P.mume cv.' Fenhong Mei,)、“小绿萼”(P.mume cv.'Small Green Calyx')及其种问杂种“小绿萼”梅×山桃、青岛“粉红梅”×杏和杏×青岛“粉红梅”的低温放热(Low temperature exotherm)与冻害关系,以及皮部和木质部的冰冻类型(Freezing pattern)。在差热分析中,观察到亲本和杂种的木质部都有二次放热现象。低温放热后,引起木质部和髓射线薄壁细胞死亡,原生质膜透性急剧增加。在杂种与亲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离的皮部却只出现一次高温放热(High temperature exotherm)。高温放热是与冻害无关的。文末讨论了梅花及其杂种在北京越冬的主要障碍及有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5.
用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研究了山桃(Prunus davidiana)、杏(P. armeniaca)、青岛“粉红梅”(P.mume cv.'Fenhong Mei,)、“小绿萼”(P.mume cv.'Small Green Calyx')及其种问杂种“小绿萼”梅×山桃、青岛“粉红梅”×杏和杏×青岛“粉红梅”的低温放热(Low temperature exotherm)与冻害关系,以及皮部和木质部的冰冻类型(Freezing pattern)。在差热分析中,观察到亲本和杂种的木质部都有二次放热现象。低温放热后,引起木质部和髓射线薄壁细胞死亡,原生质膜透性急剧增加。在杂种与亲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离的皮部却只出现一次高温放热(High temperature exotherm)。高温放热是与冻害无关的。文末讨论了梅花及其杂种在北京越冬的主要障碍及有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6.
油藏是一个高温、高压、少氧、寡营养和封闭的极端环境,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这些微生物以石油烃分解为起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对油藏碳、硫和金属离子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MEOR)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油藏和原油发生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化学驱后油藏和高含水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对油藏内源微生物及其介导的生化反应,微生物采油原理、发展历程和现场试验进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7.
粉防己碱对水稻幼苗一些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100nmol·L-1粉防己碱处理的水稻幼苗,生长明显受抑制,呼吸速率降低,同时积累可溶性糖、游离脯氯酸。在4℃下处理12h的幼苗根系膜渗漏明显降少,抗寒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8.
 本文研究了秋季高寒山区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 nutans)根系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及与牧草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牧草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CAT和SOD活性增强。其中火烧地的全期平均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SOD活性明显高于未火烧地,总增幅度也较大。秋季牧草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是多年生牧草贮藏能量物质安全越冬和翌年再生芽萌动的能量需要,而CAT和SOD活性的增强可阻止低温下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积累,使植物生物膜系统免受伤害,是决定植物抗寒性的另一重要因子。火烧地牧草春季萌动早,长势强,产量高,秋季其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及CAT和SOD活性强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9.
沙冬青叶片细胞中有一种内含物,表皮细胞中有时可见,栅栏细胞中非常丰富,海棉细胞中较多,维管束鞘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筛管分子中为数不少,导管分子中没有发现。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这种内含物是一种脂化物,它的大量出现可能与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0.
赵艳玲  韩瑶  靳玉蕾 《广西植物》2018,38(1):101-108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是一种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金属酶,与多种抗逆性相关。该研究利用CaMV35S启动子融合巨尾桉EuCuZnSOD1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导入巨尾桉中,经卡那霉素初步筛选和PCR鉴定,得到10株转基因阳性植株。结果表明:通过-13.1℃暗处理5 h的抗寒性实验,发现40和41号植株在低温下无叶片萎蔫现象,组培室培养100 d后全株存活无白化叶片,说明这两株转基因巨尾桉的抗低温和冻害后恢复能力较强。在4℃低温胁迫下跟踪监测转基因温室苗的SOD酶活性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的SOD酶比活力无规律性且变化不大,但是相同条件下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抗寒性较强的40和41号植株在常温下EuCuZnSOD1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了约9倍,4℃处理36 h后EuCuZnSOD1的表达量相比对照植株分别增加了16倍和36倍,说明EuCuZnSOD1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量增加提高了巨尾桉的耐寒性。分析转基因组培苗全株的硫酸木质素含量,表明EuCuZnSOD1高表达不影响甚至降低了巨尾桉的木质素含量,40号植株的木质素含量与对照相同,而41号整株植株的木质素含量相比对照降低了56%,其他检测转基因植株的木质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该研究结果表明巨尾桉中大量表达EuCuZnSOD1基因可以提高巨尾桉的抗寒能力以及寒害后的恢复能力,不影响甚至可能是负调控了转基因巨尾桉的木质素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