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7篇 |
免费 | 207篇 |
国内免费 | 1420篇 |
专业分类
56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07篇 |
2019年 | 112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211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190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679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216篇 |
2005年 | 289篇 |
2004年 | 219篇 |
2003年 | 240篇 |
2002年 | 337篇 |
2001年 | 270篇 |
2000年 | 183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4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巨桉凋落叶分解对牧草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巨桉凋落叶(0、50、100、150g凋落叶分别与8kg土壤混合)在分解过程中对牧草老芒麦和红三叶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几种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响应。结果显示:(1)两种牧草的草层高和生物量均随土壤中凋落叶剂量增大而减小,草层高受抑制的程度随分解时间延长而先强后弱。(2)凋落叶处理促进了老芒麦的净光合速率(Pn),使其对光和CO2的适应范围增大,表观量子效率(AQY)(50g处理除外)和羧化速率(CE)升高,对红三叶的光适应范围也有促进作用,并在低剂量(50g)下提升其Pn、AQY和CE,但降低其CO2适应范围;两种牧草暗呼吸速率(Rd)或光呼吸速率(Rp)几乎在各凋落叶处理下均高于CK。(3)红三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受到的化感综合效应(平均0.317)小于老芒麦(平均0.380),表现出更强的抗性。(4)凋落叶在分解到20~60d时明显促进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在20~40d时明显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之后促进作用减弱,并与两种受体草层高受抑制作用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受影响的程度较小。研究认为,巨桉凋落叶分解,通过释放化感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受体,尽管受体可能通过提高对光和CO2的利用能力来应对化感胁迫,但其呼吸消耗增大,生长始终表现为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2.
153.
韧皮部是维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机械支持以及防御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韧皮部运输和防御功能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装载和卸出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克隆出一些特异基因,初步阐明了韧皮部装载的分子机制,取得可喜进展。本文综述了一些相关研究结果,并提出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4.
155.
不同氮源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室静态模拟,研究了在富营养条件下(4.0 mg.L-1TN,0.2 mg.L-1TP)不同比例铵态氮和硝态氮(6∶0、5∶1、3∶3、1∶5和0∶6)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的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的下降,苦草相对生长率和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逐渐下降,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升高。在4.0 mg.L-1TN和0.2 mg.L-1TP条件下,若不考虑磷的作用,高浓度铵态氮对苦草的生理功能有影响,对其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当铵态氮浓度小于0.67 mg.L-1时却可以促进苦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7.
158.
石贵贤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84,4(2):97-97
今年夏天在给生来就患酶缺乏病人移植缺失基因的努力方面,向现实化迈进了一大步。加洲圣地亚哥的两个研究小组合作,试图以还原病毒为人基因的转移载体来恢复Lesch—Nyhan综合征病人的培养细胞中的酶合成作用。 相似文献
159.
160.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v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