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7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2150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460篇
  2013年   392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80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54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61.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植物体的非神经细胞和组织中,尤其是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中,均证实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和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各亚型在内的胆碱能系统组分的存在,其中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nAChRα7)是烟碱样胆碱能抗炎通路(nicotin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中重要的分子核心机制,同时也是机体限制宿主防御反应扩大的内源性抗炎机制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前)脂肪细胞上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是否存在及初步揭示烟碱样胆碱能受体α7对前脂肪细胞功能的影响. 以体外培养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前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的3种胆碱能系统主要组分的蛋白表达. 另将前脂肪细胞分为给予广谱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尼古丁、特异性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激动剂氯化胆碱及特异性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拮抗剂甲基牛扁亭碱干预12 h、24 h、36 h,并设立相应处理时间的空白对照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前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前脂肪细胞中AChE、ChAT及AChRα7均有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进一步半定量证实了前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中AChE、ChAT及AChRα7的蛋白表达;拮抗剂甲基牛扁亭碱(106~104mol/L)时间、剂量依赖性上调前脂肪细胞visfatin mRNA表达(1.3~1.55fold,P<0.01),与对应空白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加入不同剂量的尼古丁和氯化胆碱,则前脂肪细胞中visfatin mRNA表达水平与对应空白对照组相比,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以氯化胆碱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 前脂肪细胞与成熟脂肪细胞中均存在有独立的胆碱能体系,其中AChRα7很可能在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及肥胖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2.
虫草及其无性型中的抗肿瘤细胞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在虫草及其无性型中发现的抗肿瘤细胞活性成分.其中冬虫夏草、蛹虫草、大团囊虫草、单侧虫草、戴氏虫草和拟蛹虫草等虫草以及它们的无性型蛹拟青霉、细脚拟青霉、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等虫生真菌代谢物中抗肿瘤细胞活性成分,其结构包括多糖类、甾醇类、含氮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等多个类型.  相似文献   
96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和恢复系统在作物杂交种子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与植物CMS相关的线粒体DNA位点,育性恢复基因对CMS相关DNA位点表达的影响,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克隆,及育性恢复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4.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血清中重组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HuMabs)NM57的间接ELISA法,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方法:采用狂犬病毒糖蛋白包被酶标板、HRP标记的IgG-Fc段为标记抗体,建立定量检测HuMabsNM57的间接ELISA法,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及准确度进行检测。结果:间接ELISA法检测HuMabsNM57的灵敏度为5ng/mL,组内及组间精密度分别为2.6%-6.0%、8.5%-11.3%。结论: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HuMabs NM57的间接ELISA法,精密度及准确度均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可用于猕猴及人血清中HuMabsNM57的检测。  相似文献   
965.
从一种来自中国日行性萤火虫(云南窗萤)发光器官mRNA中克隆、测序并表达了有功能的荧光素酶.云南窗萤荧光素酶的cDNA序列有1647个碱基,编码548个氨基酸残基.从推测得到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得出:云南窗萤的荧光素酶与来自Lampyris noctiluca,L.turkestanicus和Nyctophila cf.caucasica三种萤火虫的荧光素酶有97.8%的序列一致性.从推测得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表明:云南窗萤和Lampyris Nyctophila聚在一起,与同属的发光强夜行性的萤火虫不形成的单系.云南窗萤荧光素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条带大约70kDa,并且在有荧光素存在时发出黄绿色荧光.对荧光素酶的结构模拟和分析表明,云南窗萤荧光素酶基因的氨基端和羧基端结构域之间的裂沟处存在这5个多肽环,这正是从其他荧光素酶推测得到的催化荧光反应时的底物结合位点.云南窗萤和窗萤属的其他3种萤火虫的荧光素酶卡目比,有13个不同氨基酸位点,位于模拟分子结构的表面.对于这些多肽环、不刚氨基酸残基和晶体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解释日行和夜行性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6.
从一种来自中国日行性萤火虫(云南窗萤)发光器官mRNA中克隆、测序并表达了有功能的荧光素酶。云南窗萤荧光素酶的cDNA序列有1 647个碱基,编码548个氨基酸残基。从推测得到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得出:云南窗萤的荧光素酶与来自Lampyris noctiluca, L. turkestanicusNyctophila cf. caucasica三种萤火虫的荧光素酶有97.8%的序列一致性。从推测得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表明:云南窗萤和Lampyris+Nyctophila聚在一起, 与同属的发光强夜行性的萤火虫不形成的单系。云南窗萤荧光素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条带大约70 kDa,并且在有荧光素存在时发出黄绿色荧光。对荧光素酶的结构模拟和分析表明,云南窗萤荧光素酶基因的氨基端和羧基端结构域之间的裂沟处存在这5个多肽环,这正是从其他荧光素酶推测得到的催化荧光反应时的底物结合位点。云南窗萤和窗萤属的其他3种萤火虫的荧光素酶相比,有13个不同氨基酸位点,位于模拟分子结构的表面。对于这些多肽环、不同氨基酸残基和晶体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解释日行和夜行性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7.
中华青荚叶的一个新果糖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茱萸科中华青荚叶( Helwingia chinensis )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果糖酯和十个已知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2- O -(E)-咖啡酰-3- O -(3, 5-二甲氧基香豆酰)-α-D-呋喃果糖甙(1),2- O -β-D-呋喃果糖基α-D-异吡喃糖酯(2),甘草甜素(3),4′-羟基-7- O -葡萄糖-2, 3-二羟黄酮甙(4),黄豆甙(5),5-葡萄糖芹菜甙(6),7- O -葡萄糖芹菜甙(7),4- O -葡萄糖香豆酸(8), 葡萄糖咖啡酸(9), 3β-赤杨醇(10), 薯蓣皂甙3- O -{α-L-鼠李糖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呋喃糖基(1→3)]-β-D-葡萄糖吡喃糖} (11).  相似文献   
968.
在体外缺氧无血清条件下模拟心肌缺血微环境,研究溶血磷脂酸(LP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抗凋亡作用.应用Hoechst33342染色和膜联蛋白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并利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ERK1/2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表明缺氧无血清条件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LPA处理6 h和1 6 h 组细胞凋亡率较缺氧无血清组显著降低(P<0.05),而1 h组细胞凋亡率与缺氧无血清组无显著性差异.LPA处理组(1 h,6h,1 6 h组)ERK1/2磷酸化水平较缺氧无血清组降低,Akt磷酸化水平较缺氧无血清组增高.在缺氧无血清环境中,LPA有利于增强BMMSCs的抗凋亡能力,提高BMMSCs存活率,为临床提高BMMSCs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9.
人源性多肽dermcidin(DCD)是最近从人汗液中分离的一种天然活性多肽.它在汗腺中组成性表达并分泌到体表的汗液中,作为抗菌肽参与调节皮肤菌群结构.以前在人类神经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存活促进肽以及人体内与一种鼠恶病质因子同源的多肽均被证实为DCD衍生肽.最新研究发现dermcidin基因在多种类型肿瘤及人胎盘组织中表达,表明DCD可能作为多功能的活性多肽在肿瘤发生及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妊娠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70.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对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progenitor/stem cells, NPCs)的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分离、纯化、扩增胎鼠海马NPCs.通过细胞形态观察、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及血清促分化检测NPCs的干细胞特性; 采用神经球计数及神经球直径测定观察BDNF对NPCs的促增殖作用, 筛选出在适当细胞密度下, 促进NPCs增殖的有效浓度; 采用Tunel染色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探讨BDNF对海马NPCs存活的影响; 采用抗-b-微管蛋白(tubulin) III (Tuj-1)染色检测NPCs分化成神经元的百分率, 同时测定分化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分离的海马NPCs表现为nestin 免疫染色阳性, 具有自我增殖能力、且能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当细胞密度为5×105个/ ml 时, 10~200 ng/ml BDNF能显著促进NPCs的增殖, 其中40 ng/ml BDNF促增殖作用最强, 40 ng/ml BDNF能显著增大神经球直径; 40 ng/ml BDNF 显著减少NPCs的凋亡率(Tunel /DAPI ), 抑制LDH漏出; 40 ng/ml BDNF能显著促进NPCs分化为Tuj-1免疫染色阳性神经元, 且分化后神经元的突起长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 BDNF促进海马NPCs的存活、增殖及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